扛起“两争一前列”的教育新使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扛起“两争一前列”的教育新使命

1月25日至29日,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宁召开。来自教育界的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履职尽责、积极建言——

■见习记者 万娟 阿妮尔

“回望这一年,全省人民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引以为豪的优异答卷……踏上新征程,我们一定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继续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前行。”1月26日,在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省长吴政隆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紧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总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如何以实际行动和成效为“十四五”开好局、为进一步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起好步?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为我省教育发展凝智聚力、建言献策。

“答卷”令人振奋,

责任催人奋进

“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扎实推进,教育发展规模、综合实力、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看着手中亮眼的“十三五”成绩单,代表委员们倍感骄傲与自豪。“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关于2021年教育工作任务的表述,又让他们深感重任在肩。

“我对吴政隆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事非经过不知难’很有共鸣,报告引用了大量数据,是我们共同奋斗的见证。”省政协委员、徐州市副市长李燕表示,过去的“十三五”,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义务教育脱贫攻坚、师资引进、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亲身经历过才知成绩来之不易,攻坚性任务很多,我们都圆满完成。”

围绕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省人大代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辑赵建春提出自己的建议,“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在江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江苏也是在全国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试点的省份,从实际进展和全国比较来看,最能体现‘走在前列’。”他表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在现代化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

省人大代表、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周胜表示,“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他提出4点建议:加大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力度,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体化体系;重视职业教育老专业改造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的适应性;进一步落实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省政协委员、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赵炳起说,“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是他对“十四五”开局之年教育发展的思考。他认为,“钱财”和“人才”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两大因素,要在资源投入不断跟进的基础上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江苏高等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

彰显民生情怀,

汇聚教育热点

与会代表委员们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了15类52件民生实事,项目类别和件数均超过往年,折射出浓厚的民生情怀。两会期间,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家校共育尺度、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校外培训……人民群众关切的这些教育话题,也是代表委员们集中探讨和广泛呼吁的议题。

省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成锦平提出关于进一步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实施方案》的建议,包括继续加大视力检查、搭建数据平台等举措;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实行教室照明改造提升工程;明确奖惩办法,对全省中小学实施近视率控制目标考核责任制等。“近视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防控近视不缺措施,缺的是践行。要使规定不再‘虚拟化’,就必须监督‘实打实’。”

当下,“家长群”成为教师“加班群”、家长“焦虑群”,家校共育的尺度和边界也成为两会讨论的热点。“要建立规范的家长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明晰家长的权利义务。”省政协委员、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刘毓航认为,专业化的家长教育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可靠保障,家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也就明晰了“职责范围”。同时,学校也应和家长建立“共同约定”,以增加育人互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省人大代表、常州市第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殷群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应当从政府层面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增加普通高中的学位供给,同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省政协委员、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尤小平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通过办新校区等形式扩大优质高中的办学规模;第二,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促成区域教育质量快速提升;第三,政府应持续加大对优质高中资源的投入力度。

注重以人为本,

聚焦全面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时期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中,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探索形成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路径和现实模样。对此,教育界代表委员热烈讨论,共谋良策。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省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长青说,医学人才培养要注重立德树人,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成后愿意投身基层,担当起为群众服务、为国家效力的职责和使命。

省人大代表、睢宁县睢城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肖婷婷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道德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而道德建设需要从学生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省人大代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吕建表示,普通高中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普通高中教育应由“育分”向“育人”转变,由“千人一面”向个性化发展转变,坚持“适合的教育”办学理念。

省政协委员、镇江市第一中学校长吴铁俊指出,中小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让学生文化水平有所进益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关键时刻能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省人大代表,徐州市鼓楼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民主教育集团总校长周娅表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当是每个教育人的使命担当,为此,该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完善探索学科课程群建设的学校样本,构筑了“民主课堂”教学模式,依托主题活动促进“家庭与学校”的融合,“我们一直在探寻综合育人校本路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聚力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表述契合江苏实际,彰显新发展理念,让与会代表委员振奋不已。

“创新能力在新发展阶段显得更加重要,高校能做的事情很多。”省政协委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说,江苏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思考如何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凸显江苏科技强省的使命担当。政府也应在科研标准设置、资金投入、重点资源配置等方面,为高校提供相应支持。

省人大代表,江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颜晓红自履职以来,“创新”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他认为,根据江苏产业集群的特色与产业链众多的实际,建议在参考“链长制”的实践基础上实行“群链长制”,形成上下“一盘棋”,共同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省政协委员、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表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研融合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作为服务“三农”的先锋,设立全国首批农业人工智能专业,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要适应我省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省政协委员、南京审计大学校长刘旺洪认为,要以产生设计创新效果为导向,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促进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同时围绕经济发展实际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让地方高校真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