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南通大学多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纪事

■通讯员 陈妍 本报记者 缪志聪

今年9月,南通大学在全省率先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教育学、法学等专业的5位教师轮流走上讲台,采用理论讲授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为201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解相关的十个专题。学生们感慨地说:“这门课程的开设正当其时,不仅能让我们入耳、入脑、入心,更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将来更好地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南通大学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推动本科教育改革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该校课程思政建设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总体要求,从政策引领、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多个维度,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统筹规划,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理解中国革命文化必须站在‘了解之同情’的立场上,即了解时代境域,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生存的艰难与中国革命的必需与急迫,充分感知革命先烈为中国富强而艰苦奋战、为社会安宁而甘于献身的大爱精神。”在艺术学院开设的《中国革命美术赏析》课程中,闵靖阳教授生动讲述中国革命美术史。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会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肩负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使命,坚定信念,培根铸魂。”美术师范181班亓浩冉深有感触。这门课程也成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国红色美术在线课程。

以课程建设为引领,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持续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根本所在。为此,学校制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明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组织保障,并配套出台《南通大学美育工作实施细则》和《南通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力求在课程中融入美、实践中创造美、文化中传承美,拓展课程的“美育”功能。

与此同时,该校着力抓教学教改、专题研究,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遴选50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校还开展“教授本科教学示范月”活动,遴选2—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每门示范课至少有3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据统计,学校开展教授示范课活动53场,引导教师将思政内容贯穿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建设、交流研讨、作业布置等各环节,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今年,学校有7项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批省高教学会专项课题立项。

技能培训,搭建思政育人平台

落实课程思政,主体在教师。为此,学校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引导教师深入发掘和提炼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

今年10月以来,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如火如荼地举行。从学院院长到资深教授,再到青年教师,全体教师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主题,结合生动案例,向学生们娓娓讲述。

课堂上,蔡娟教授从“疫情之下,中国与美国何以如此不同?”展开,阐述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深刻意蕴;教师曹莉以“动物园老虎咬人案”“正义女神的蒙眼布”等为例,启发学生培养法治思维;教师张馨则通过大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引导同学们了解廉洁文化、树立廉洁意识。

专业理论厚实,案例鲜活生动,这样的思政课堂让不少学生听完课直呼“过瘾”。“身为一名医科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原来担心听不懂,没想到听下来毫不费力,并且受益良多,让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越来越深刻。”药学院191班张云倩说。

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积极回应课程思政“三问”,学校一方面组织开展专业教学竞赛,另一方面不断发挥思政元素在各个学科门类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为了攻克难关,该校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参培教师听取专家报告后,经过小组讨论,完成各自的教案设计,涉及文、理、工、医、体等各学科。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师许薇兴奋地说:“最初,老师们都很苦恼,不知如何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只能生搬硬套。在集体备课、研讨交流、学习相关理论文章后,我们教书育人意识不断增强,慢慢找到了路径。”

此外,通大还依托国家行政学院培训平台,组织148位教师参加“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班;邀请国内专家开展课程思政专项讲座、举办课程思政系列报告会和交流研讨会等,引导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

“我们要通过搭建各种思政育人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营造全校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带动广大教师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说。

典型示范,铸牢立德树人之魂

9月开学季,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再次走上讲台,为全体2020级新生讲述先校长张謇的精神世界,讲述百年通大的坚守与传承,明确当代通大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在南通大学,课程思政已渗透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方方面面。校领导作表率,全体教师纷纷扛起“思政担”。

“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新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通大公共卫生学院教师高月霞的课堂,往往从时政开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她每天都结合全球最新疫情数据,通过中外治愈率和死亡率等数据对比,向学生们展现中国抗击疫情的得力举措和应急速度。高月霞说:“通过数据直观对比和实事案例分析,才能更好地向学生展现卫生管理的重要性,真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

通大教师们还从抗疫故事中选取素材,将战“疫”故事转化为加强生命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感恩教育的鲜活教材。

该校纺织服装学院张伟教授将疫情防控的实例融入课堂,生动诠释纺织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在智能穿戴、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纺织材料及制造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沈学华带领学生用“数学建模”理论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护卫人民群众健康。化学化工学院赵勤博士在讲授有机化学时,强调从分子层面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肩上的责任和应有的担当……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倍增,一些学生还发来微信:“老师,科学真是无处不在。”

课堂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则是实现思政育人的“第二战场”。南通大学依托百余年办学史,积极挖掘具有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素材,打造通识教育课程,努力讲好新时代的“南通故事”和“通大故事”。

每年新生们都会走进校史馆和张謇教育史馆,了解学校发展脉络,感悟先校长张謇的教育情怀。这是该校学子的入学必修课。医学生们还会走进人体解剖标本陈列室,那里,有黄竺如教授和夏元贞教授留下的心脏标本和骨骼标本。

此外,通大还举办道德讲堂活动,邀请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顾晓松院士分享他爱国奉献、勇攀科研高峰的励志故事;举办“莫文隋”精神宣讲会,传递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的感人故事。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影响下,一届届通大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得启发。他们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入村居,从三尺讲台移到乡间田野,充分激发思政课堂的内生动力;他们结合自身所学,创作各类抗疫漫画和音乐作品,投入到没有硝烟的防疫阻击战;他们积极投身西部教育扶贫事业,在海拔3000米高原的凛冽寒风中,用行动诠释着“莫文隋”的大爱精神……

“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走到哪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跟进到哪里。这种跟进式教育,不仅有利于科学决策,更在于参与学生生命的成长。”浦玉忠说,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离不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贴”着学生需求开展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