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是一本教科书”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王老师是一本教科书”

■刘玉海

我离开王老师的课题组已经很久了,但是与他共事时的很多故事仍历历在目。

生活中的王老师非常简朴,对生活的需求简单到了极致。我去过他曾经的住处,房子狭小简陋,卧室里桌面、床面和地面上全是书,王老师就埋头在书堆中钻研,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的艰苦日常让人肃然起敬。

王老师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就是搞火炸药研究。早年条件极其艰苦,王老师从系副主任转做科研人员时,工作环境不尽人意,没有经费建研究所和实验室,他就拿课题结余经费在南炮场自己改建实验室,并亲自参与电路、水路的设计和试验台支架的制作等。我清楚地记得,王老师出差从来不住单人间,给他预订的单人间他都退掉,硬是要和课题组成员挤在一起,把省下来的钱用于实验室建设。王老师就是从那里起步,与课题组一起专心搞科研和学术研究,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技术超越。

我和王老师去过很多实验场地。1992年,去辽阳375厂出差,晚上实验结束后,我、另一位课题组成员与王老师一起吃起了“路边摊”。当时王老师脑中还在思考着实验情况,一时不注意,将树枝当成筷子就吃了起来。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慨万分。

王老师的生活和科研是融为一体的,他一般不参加什么活动,一年365天至少260天在一心一意搞科研,不是在野外靶场就是在实验室,一般很少看到他在凌晨一点前睡觉。

在课题组,王老师会首先提出科学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然后对大家进行开放式指导,注重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给大家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平台。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王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与大家一起探讨,并听取每个人的建议,帮助我们最终找出科学答案。在科研过程中,王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能不能更好”“怎样才能更好”“怎么做”,这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科研潜能。

在他的团队里,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另一个新研究方向的开始。王老师常说:“搞研究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多想一步,不去重复别人的老路,你做得好,我就要做得比你更好。”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引导学生。在我们做科研时,王老师经常会问我们究竟发现了什么新问题,要求我们去做创新性工作,做别人没解决的问题,做别人没做到的事情。王老师自身便是一本教科书,他身上那种不断追求超越的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院长、南理工火药装药技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王泽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