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干事创业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江苏涉农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加快科技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提升了涉农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希望的田野上干事创业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陆江峰 方彦蘅 吴奕 许天颖 姜晖 纪韦韦

正值秋收时节,由扬州大学农学院本科生科创团队负责的试验田,传来了水稻产量有望突破新高的喜讯。“这主要得益于决定水稻增产、增重基因的研究与发现。”该团队负责人李相伯告诉记者,他和团队希望通过自己和更多农科学子的科研,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重大战略贡献力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5日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江苏涉农高校多年来一直努力践行的使命担当。江苏涉农高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新型农业创新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在广袤大地上 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

稻草捆成的“锦鲤”、麻绳编成的“水车”、竹子制成的“谷仓”……在南京溪田生态农业园,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们就地取材,将废弃秸秆变成“稻草人”“草房子”等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游人注目,像这样的户外课堂在南林大无处不在。

“让学生从课堂走到田野中去,才能把理论知识落到实处。”南林大校长王浩介绍说,该校在课程结构上有针对性地增加了生态环境类通识课程,以培养绿色发展的探索引领者、积极推动者、自觉实践者为目标,构建了以“绿色发展基因培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心、力践于行。

构建生态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绿色人才,是江苏涉农高校的使命所在。为助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各涉农高校勇担生态文明建设重任,构建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了高水平、多层次的生态文明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成为绿色教育的提供者、推行者和引领者。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学院大三学生孙亮,是该院新禾草莓创业园的成员之一,他种植管理的草莓产量高、口感好。前不久,他参与的创业项目《小莓好——开拓科技兴农新时代》在第五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建在校内的江苏农博园教会了我高架草莓的无土栽培技术,加上在校创业的实践经验,回去办个家庭农场没问题!”孙亮明年即将走出校门,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江苏农博园和江苏茶博园一样,都是建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内的生产实训平台。以这两个园为核心,形成了五大教学工场和六大实训中心,提供了1850个实训工位,覆盖了所有涉农专业,成为该院开展工学结合教学的主要载体。“农业职校要培育现代农业人才的先行军,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机制,打造现代农业职业院校特色。”该院党委书记俞卫东说。

农业的快速发展,与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人才密不可分。近年来,江苏涉农高校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加强农林实践教育,建设了一批区域性共建共享的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让更多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走入生态建设第一线。

把科技的种子 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全球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对农作物生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有一个“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科研团队。该团队研发的“智慧农业”模型,只要输入品种特性、土壤特征、气候条件、管理措施等参数,就能准确预测不同种植区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该团队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艳告诉记者,他们还联合了全球18个国家的4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家,选取了全球小麦主产区的60个代表性站点,定量评估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对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

涉农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桥头堡与主阵地。江苏涉农高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高校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团队,在现代农业重点领域实现了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新突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没有驾驶舱,却能够在水田泥地行走自如,并自动进行变量喷药……无论是在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现场,还是在全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中,走到哪里,江苏大学副教授沈跃参与研制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都非常吸引眼球,“这款机器颠覆了农业机械的传统结构,在‘玩耍’中把农活给干完了”。

沈跃曾在美国农业部农业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当博士后,获得了美国农业及生物工程领域新技术、新发明的最高奖项“雨鸟年度最佳工程概念创新发明奖”。回国后,他把科研重心转向农业装备领域,和南通一家农机企业联合攻关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28件、授权12件。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中心任务之一,不仅是开展知识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而且直接为科教兴国、科教兴农作出贡献。在江苏涉农高校中,扎根土地、潜心科研、引领攻关,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农科人才和团队还有很多。其中,扬州大学的成绩尤为突出:由该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牵头完成的项目“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由该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秀梵领衔的团队,瞄准禽流感、人兽共患病等重大领域,针对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H7N9亚型禽流感,开展了系统的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为制定我国禽流感防控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把奋斗的汗水 洒在农村的舞台上

农业科技成果必须植根大地,做好转化和应用。江苏涉农高校树立面向新农业、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新农科,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努力。

桂金华家住贵州省赤水市黄连沟村,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内,原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屋后的竹林地,一年“望天收”,栽竹、卖笋,只能赚到5000元。自从南京林业大学竹类所专家团为他开出养竹的“药方”后,仅两三年时间,产量就比往年翻了好几番,“现在我家开了两个门店销售自产笋子,仅春节期间就能赚8万多元,日子安逸得很!”

只要有需求,专家到地头。在江苏涉农高校中,一批批农科人不辞劳苦,把干事创业的汗水洒在农村舞台上,为现代农业转型提供“智慧样本”。

“我家桃子长不大怎么办?”“小麦出现黑粉病是怎么回事?”“橘子树怎么防虫?”……种植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贵州省麻江县的农民可以一键求助“南农易农”App,连线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在线解答。

麻江县是国务院确定的592个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一直在探索对该县的扶贫模式。自2015年以来,该校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在菊花、锌硒米、红蒜等产业积极开展科技和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4月,麻江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近年来,江苏涉农高校瞄准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地方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自觉将学科专业发展的小逻辑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近年来,已有10余万的新型职业农民先后接受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菜单式”课程培训,涉及园林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10多个农业领域。这所地处泰州的涉农高校,携手知名企业开设了30多个新型职业农民校外教学基地和农技推广、农技培训等三大培训中心,常年为农民提供专业服务,一大批优秀典型由此诞生,并有力地推动和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国农业职教战线老兵、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吉文林表示,“作为农牧类高职院校,我们懂农业、有技术、善教育,有责任扛起这个重任,培养更多乡村振兴人才。农民的活力激发出来了,乡村振兴这盘棋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