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教育,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褚明月

追梦,向着阳光

1994年8月,带着纯粹而朴素的梦想,我踏进了老家的一所乡村中心小学。第一年,校领导就安排我教毕业班数学。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激情澎湃,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和孩子们教学相长,所带班级各方面都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同事们都说我是个做教师的“料”。同事们的鼓励似阳光洒落,新鲜的体验如初恋,激励着我成为教育路上的追梦人,开启了这段艰辛而长情之旅。那时,我有一个梦想: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从那以后,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做一个好老师,追求自己内心的那种完美。但工作年余,有一个时段,我的内心突然涌起莫名的彷徨,工作找不到感觉,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没有名师的指点,囿于狭隘的自我,是造成我停滞不前的最重要原因。改变是最好的成长。于是,我千方百计向学校申请上公开课,邀请专家来听课,帮我的课堂把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成为当时的市数学教研员吴倩老师的关门徒弟。我牢记师傅的谆谆教诲:要上好课,把握学生、明晰目标、吃透教材是关键。

在师傅的指导下,我第一次上区级公开课,获得褒奖;第一次尝试用多媒体(电视机为展示屏)辅助教学,吸引了众人的眼球;第一次参加市级优质课评比,获得一等奖。一年一个台阶,拾级而上的我,将宜兴市教学新秀、无锡市教学新秀、无锡市教学能手的称号收入囊中。我忙碌地消化专家的理念,模仿名师的课堂,收获着小小的喜悦。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我开始学着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开始在读书积累中丰盈内心。《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时读时新,细阅一个个经典的故事,咀嚼一段段精彩的剖析,让我醍醐灌顶,那些不都是自己心有所悟而口未能言的吗?在教育家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我开始理解一个好老师要和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从生命的角度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茁壮成长。

成长,享受蜕变

天生性格里的不喜欢按部就班,不甘心平庸平淡,我不断寻找挑战自我的平台。2002年,通过上课展示、基本功竞赛和现场答辩等环节,我被选入心之向往的宜兴市实验小学。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我在宜兴市实验小学这个团队里,因自己学识的欠缺而倍感压力。但我始终坚定信念,我相信自己能在这里经历一次次蜕变,实现做一个好老师的愿望。

来到宜兴实小的第一个导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钱阳辉老师,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执着、理性、思辨和创新,也是从钱阳辉老师那儿第一次听到了波利亚,开始阅读《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等书籍;更是在钱阳辉老师的课堂指导、讲座及其著作《学会数学地思维》的学习中明白:数学教学,要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由此造就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磨练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这才是数学教学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

慢慢地,我懂得了儿童学习数学经历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让我在丰富而多变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慢慢地,我也理解了什么叫建构主义、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知识的分类整理、问题解决及技能的形成与培养等等;慢慢地,我的“思辨教学观”开始萌芽。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切身的体会告诉我,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好书的引领。我的阅读,是一种充盈着快乐的阅读,是一种如饥似渴的阅读,那是一种包裹着轻松的阅读,不急不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觉得阅读是一个教师的精神“化妆”,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充盈着我的内心,积淀着我的个人财富。

思辨,大道至简

人生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积极向上,奋斗不止,定能使我在人生的磨砺中不断走向成熟,我的课堂也是如此。把自己的一些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尽量浓缩在课堂中,让自己的“思辨”在一轮一轮的实践中不断升华,我享受着拔节成长的快乐,幸福地向着远方前行。

或许有人会说,名角一台戏,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的确,作为一名教师,站稳讲台才是看家本领。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彰显生命的精彩。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实践中磨砺才能进步。作为一名教师,我最钟爱的就是课堂。我爱数学,爱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数学,和他们一起感受数学的“思辨”魅力。我经常这样要求自己: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得到点什么;每节课都争取得到学生“教得好”的评价。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尤其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我上过很多研究课和赛教课,但对我的“思辨教学观”逐步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印象深刻的有以下这样两个时间节点。

2002年,“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赛教课荣获无锡市一等奖。经历这次磨课,触发了我对“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的数学课堂的思考,我认为,“活动”是获得知识、能力、态度和精神的途径之一,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数学课堂要抓住数学本质尤其要关注思辨的本质,在活动中逐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2年,在“认识小数”这一赛教课上,我恪守“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基于学生经验的数学学习”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现场设计丰富多样对学生发展具有核心作用的学习活动,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外显其中内蕴的活动经验,以有效达成数学课程目标。课堂上,当思辨真正发生时,收获的是精彩与惊喜,这节课获得无锡市一等奖。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最大的乐趣就是走进我们所倡导的真学课堂:这是师生展示真我风采的课堂,这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思维激荡的课堂。作为学术团队队长,我每个学期都身先士卒上好示范课,欢迎教师们走进我的课堂。我曾经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执教了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其中包括“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在异课同构中提炼“思维导图”在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价值意义。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我尝试用猜想、验证,最后用位值原理证明的方式执教“运算律”。这些课例都异曲同工地表达了我的课堂追求:要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思路更宽泛,思考更深刻,“问题导向式”的自主探究的真学课堂范式。由此,我的“思辨教学观”逐步生成。

回首过去,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攀岩者,在不断攀岩的过程中,我的眼界与心境也已不是当初的天地了。我喜欢这样攀登着、行走着的感觉,不断超越,不断向上。

(褚明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宜兴市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