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听得进信得过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学生听得进信得过

扬州大学通过构建地方“教学案例库”、健全学生思政实践体系、创新情景化教学方式,从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3个维度,打造充满亲和力的思政课堂——

■本报记者 陈宇豪

“有什么想法请大声告诉我!”这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魏吉华在课上最常说的一句话。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带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与学生互动时的经典用语被做成表情包,收获“男神老师”称号,获该校教学最高奖——“金讲台奖”……在魏吉华看来,他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打成一片’才能‘影响一片’,只有互动起来、参与进来,课堂才不枯燥、学生才有获得感。”

魏吉华和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全新“演绎”,是对该校“充满亲和力的思政课堂”的完美诠释。近年来,该校80位教师组成的思政队伍着力提升教学亲和力,通过鲜活教学形式、健全践行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从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3个维度,着力解决学生“信不信”“爱不爱”和“用不用”三大难题。

打造“淮扬风味”的教学案例库

发源于扬州的“淮扬菜”闻名天下,扬州大学精心“烹饪”的充满扬州特色的“淮扬风味”思政课教学案例,也因一改以往教学内容空泛、枯燥、难懂的状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思政理论而“名扬校园”。

“思政课教学中阻碍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的最大原因莫过于书本与生活的距离。”为让学生感受思政课的意义与魅力,思修教研部教师吴林斌将教学内容进行“具象化”处理,不仅将自己“淘”得的“活”素材融入教学中,还定期邀请“扬州好人”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故事。作为地道的“扬州学派”,他的课堂里常常贯穿着丰厚的扬州风土人情。“大学所在的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活素材库’,在课堂上使用本土的案例,学生的共鸣感和代入感会更强。”

该校思政教师邹燕通过身体力行,传递了思政的“别样”魅力。多年来,邹燕默默资助多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课堂上更是以春风般温暖的教学风格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邹老师的课堂是温馨的、活跃的,这样的课我们更容易接受、融入……”学生陈毓琪在她的课堂笔记中这样写道。

多年来,该校坚持开展“情暖校园”“青春正能量”等系列活动,师生善行义举蔚然成风,道德模范层出不穷,这也为该校思政课构建了一个“扬大版”教学案例库,更多的身边案例被搬上思政讲台。“只有让思政课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听得进、信得过、记得住、学得好。”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远富说。

让思政课“外化于行”

前不久,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高邮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结对共建签约仪式,挂牌成立国情调研高邮基地,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大学生实践锻炼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除此以外,该校还长期施行研本“1+1”顶岗实习制度(即顶岗实习与思政教学相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南京雨花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凤阳小岗村等地考察……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思悟践、知行合一。

该校通过校内外共建,打造思政课结对共享、实践锻炼、教育体验三大平台,以此打通思政课“外化于行”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该校累计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200多个,每年都有2万余名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和教育实践。“我们的目的就是将思政课搬出教室,让思政课入脑入心。”佘远富说。

该校还成立了大学生红色宣讲团,由学生担任讲师,“每逢国家或省里召开重要会议、出台重要政策,大学生宣讲团都会应时而动,第一时间在学生中开展红色宣讲活动。”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左红梅介绍道,该宣讲团历时9年建立了17支宣讲团队,开展宣讲200余场,受益人群10000余人。

“实境教育”下的第一视角

扬州大学思政课教学一直致力于让学生站上课堂的“第一视角”。例如该校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时,创新采用“走出去”的模式,带学生进入法院庭审现场,让学生现场感受“合乎情理”的教学内容。

“我们在思政课改革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掌握知识、增长才干。”左红梅说,该校多个项目也因此获得省志愿服务行动奖、市实境教育示范点等荣誉。

为激励学生,该校还在思政课学分中增加了实践学分,根据不同课程要求设置实践项目,再由学生自助选单,自主实践。近年来,该校学生累计提交社会调查报告3000余份、课程论文2000余篇,开展志愿服务5000小时。

此外,该校建立校领导结对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实行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走上讲台带头上好思政课,全校上下为思政课做足了保障。

去年底,为总结展示思政课教学成果,该校特意举办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展示活动既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对思政课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阅、总结和展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教师要把每一堂课都上成成果展示课、经受得住历史考验的示范课和广大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叶柏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