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课堂里取“真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社会大课堂里取“真经”

——南通大学“跟进式”育人实践纪实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陈妍 李天好

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生胡宇宸最近又获奖了,他带领团队开展的项目《基于智能行为分析的社区矫正人员监管系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脱颖而出。这个项目的实用性很强,通过对监控对象的时空轨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其行为特征和规律,有效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此前就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

课堂教学“牵手”社会实践,近两年,南通大学像胡宇宸这样的创新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全国机器人大赛冠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互联网+”大赛铜奖……“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瞄准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创造,致力于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用更大的作为为学校赢得更广阔和持续的发展空间。”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哪里,人才培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双创核心竞争力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实践育人的第一动力。

2018年,在“华为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三张队”,在100个竞赛时长内,以一流水平完成赛题,荣获一等奖。这是该校首次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摘取桂冠,队长张硕这样总结:“解决未知领域的赛题,最重要的是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有新的创意。”

在有限时间内奋力一搏,少不了前期的蓄力。在组队之初,指导老师王伟就对队员们说:“学习已有的论文,跟紧前人的步伐,这些都是入手阶段该做的事。要想在基础之上有所突破,就要在困难前打破固化思维,多勇敢尝试新点子。”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南通大学以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实训、指导帮扶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施校、院两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完善实践创新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评价制度,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参与的项目《两“导”一“芯”,神经再生移植物的领跑者》荣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后,临床151班的戴伍飞说:“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让我们深刻感悟到寓知于行的重要性,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示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这实际上也是学校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南通大学每年立项资助创新训练项目逐年增加,省级以上立项数跃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每年投入近百万元,参与学生1500余名。学生依托创新训练项目每年发表项目论文100多篇,申请专利20多项。

走进社会大课堂

开展多元专业服务

聚焦社会热点,将学科特色、专业思考化为智慧源泉,运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南通大学探索实践育人的一大路径。每年寒假暑期,该校坚持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艺行粉刷匠”项目发挥美术专业优势,美化乡村环境,服务新农村建设;“生花妙语”项目发挥播音专业优势,致力于减少沟通壁垒,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爱心家教”项目发挥师范专业优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

“以一系列专题活动为特色的校外教育体系,在给学生提供施展平台的同时,让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有更透彻的感悟。”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说,在百余年的薪火传承中,学校不断拓宽社会实践载体,丰富社会实践内涵,将学科特色融为“土”,专业思考化为“根”,共同助力社会实践之“花”的生长,助力学生走出学校、服务社会、完善自我。

第一课堂的系统性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知识养分”和创新动力。依托书本所学,文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2015级学子组建“南通地区抗战老人口述史料收集整理调研团”,将社会作为提升专业能力的“战场”。调研团来到文峰社区,分组采访多位抗战老人,开展口述史料的收集工作,“调研团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充分,通大历史专业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既认真仔细,又展现出极强的专业性、创新性。”文峰社区党委书记吉莉说。

基层宣讲、精准扶贫、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文化宣传、全民阅读、医疗卫生、生态环保、创新实践、抗战记忆……这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通大青年学生走过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湖北等20多个省市。该校坚持多年的“实践归来话成就”锻炼分享会,又让更多学子体会社会实践带来的乐趣,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踏上实践之路。

发扬“莫文隋”精神

培养学生责任担当

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的发源地,通大校园中到处可见身穿红马甲的“莫文隋”志愿者。“尽一己之力帮助他人,会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更可以体会到身为一个有志青年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志愿者们的心声。

实践育人所凸显出的思政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志愿服务中,还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学生的公益大赛项目中。在2018年“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南通大学江海廉友公益创业团队凭借专业的理论剖析、独特的创业视角、饱满的公益热情勇夺金奖。指导教师王舒雅说:“高校是社会文明的镜子,项目成员在学校的廉政教育沃土上汲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让他们足够有自信、有能力走进社会播撒廉文化的火种。”

随着对廉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该团队又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国内市场,设计开发相关廉文化产品,开展“跟进式”公益服务。团队负责人周璟雯说:“通过这次大赛,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修身立德,在亲身实践中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在亲身体验中树立对人民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

20年间,在“莫文隋”精神的传承和浸润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的志愿服务理念在校园内外不断生根发芽、蔚然成风。截至目前,该校莫文隋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4000余项,志愿服务注册人数已达41999人,参与近50万人次,先后有50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