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人”背后的故事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接人”背后的故事

毕业季和学生顶岗实习期,如东中专常有校园一景:典礼或招聘会刚结束,久候在旁的企业就招呼学生上专车、奔厂区,师生们会心地称其为“接人”。名企为何频频来此“接人”?日前,记者前往探寻——

■本报记者 王艳芳 王丽

11月27日上午,阳光明媚。记者走进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时,正遇上多辆大巴浩浩荡荡驶进校园,学生们登上印有不同企业标识的厂车,个个面带微笑。

6天前这里举行了校园专场招聘会,70余家企业提供近2000个顶岗实习岗位,现场签约率达85%。当天正是这些企业来接人的日子。“如东中专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上手快,稳定性强,我们一下签了92个学生。”中天集团人事部经理邵建蓉高兴地说,“只要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就可以正式签订就业合同。”

这里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我们坚持‘三转’,即学校围绕社会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师围绕学生转。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开设相应的专业,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校长余飞这样告诉记者。

专业围着产业转

“专业是连接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桥梁纽带。”余飞介绍,他们以“立足市场、注重内涵、深化实训、关注技能”为目标,以本地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科学设置、及时调整专业。目前,学校有4个省示范专业,5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特色专业,1个省现代化专业群。

以建筑工程系为例,该系依托南通建筑之乡资源优势,与龙头企业合作,跟随市场需求不断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今年我们开设了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师专业,学生还没毕业,就有企业上门要人了。”建筑工程系主任沈小兵乐滋滋地说。

“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对财经商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该校建立“创客如东”商科类创客教育综合实践平台,为企业和农业生产项目提供营销解决方案。不久前,该校首批参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计划的24名学生,一毕业就被企业争抢一空。

在学校2017年毕业生就业统计中,记者注意到,学生在本地区就业的有600人,约占毕业生总人数85%。“我们的很多专业直接对接地方产业,每年超过80%的学生都留在本地就业,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招生就业处主任曹卫民说。

职教就有职教的模样

“这是最新的装配师施工新技术,这是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在占地240亩的教学工厂区,沈小兵带领记者参观其中的建筑实训厂。

记者看到,“校中厂”引进现代企业,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教学资源,学生不出校门即可体验真实的岗位环境。如知名企业南通大东出资600多万元,将一个独立的分厂改建成学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并专门配备指导教师。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企业无需“回炉”,直接走进车间,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我们积极推行开门办学,合作方有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余飞介绍说,“但学校更多的是立足本土、挖掘地缘优势。”目前,学校已与南通亚振、中天集团、三一重工、中通快递等企业开展合作,在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在BBW中德合资班、三一帕尔菲格现代学徒制班,定期组织学生赴合作企业参观、体验,邀请合作企业管理人员深入课堂为学生授课已成为常态,“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一体式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

教好人才能育好才

在余飞的理解中,职业学校教技术,更要教做人。该校把德育作为发展突破口,实施一系列文明修身工程。学校编撰“修身教育三字经”,让学生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同时,自编并出版校本教材20余本,构建“以活动带常规”的育人模式,在“人人都能成才”理念指导下,组建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开发、激活学生各种潜能。

以创新“G:S-P”财商教育模式为例,学校实施以游戏为主体的教学法,通过模拟不断体验,培养学生财经意识。杨韩城是财经商贸系2013级2班学生,沉迷游戏的他刚入学不久,就被财商创客工作坊的学习活动深深吸引,并一头扎进沙盘模拟企业经营游戏中。几经磨练,杨韩城如今已成为团队领头羊,在今年省沙盘模拟企业经营项目技能大赛中,他和团队以绝对优势夺冠。

在该校,杨韩城不是个案。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最高奖“宝钢奖”获得者孙鹏程;入职4年就从一众名校硕博中脱颖而出、担任企业中层的茅海雯;屡获“新星匠人”称号的海派雕刻技师刘冬梅……如东中专努力发现学生差异并尊重差异,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路径。“给我一个学生,还你一个人才”,在如东中专,这句话不是愿景,而是现实。

“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对我们从不了解到了解,再从了解到关注、支持,我们不仅收获了成就感,而且在办学过程中越来坚定,我们的路是适合的,也是有价值的。”余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