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高效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高效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崔志钰

所谓高效教学,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界定,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越多越高效。这是一个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过程,促使人们不断追求“高效教学”的新境界。于是在现实的教学中,课堂被“填充”得越来越满,几乎很难再存有“空白”;为了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密度,教师“满堂灌”成了普遍现象;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被压缩或取消,实验变成了直接呈现结果,探究变成了直接告诉结论;在高效课堂的打造中,各地也创造出很多教学模式,如“10+35”模式、“271”模式、“循环大课堂”模式、“124”模式等,企图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应试能力……

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生潜能的挖掘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不可“过度开采”,更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学生潜力应该是一个逐渐释放的过程。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天资聪颖的少年,因为“过度开采”,长大后“泯然众人矣”,教育中常见的“第十名现象”也深刻地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致力于学生学习的幸福、完整,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到来,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便捷式获取更需要我们摆脱单一以知识、技能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学高效观,建立起以核心素养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新“高效观”,实现高效教学的根本转型。

杜威曾说过,任何教学都应该关注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教学方法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引导儿童去发现,鼓励学生获得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方法。如此,有效的教学一定是顺乎儿童能力和兴趣发展顺序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教学一定是违背儿童能力和兴趣发展顺序的,而与儿童能力和兴趣发展顺序越契合,其教学效度就越高。于是一连串的追问接踵而至,作为教师,你知道儿童的能力发展顺序吗、你知道儿童能力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吗、你知道儿童有哪些潜能可以挖掘吗、你知道儿童之间能力的差异吗、你知道班上的儿童各有什么特殊的能力或潜能吗、你了解儿童的兴趣吗、你有效地发展儿童的兴趣了吗、你的课堂教学有效地关注到儿童的这些兴趣了吗……面对这些追问,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会汗颜,因为我们根本经不起这些追问,我们甚至从来没考虑过这些问题,我们只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效度的唯一标尺。考试成绩高意味着教学效度高,考试成绩低意味着教学效度低,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教学效度。

教学需要怎样的高效,这实实在在需要每个教育人认真审视与思考,不断探索与实践,并且“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同样,未经省察的“教学高效”也不值得追求。当前,尤其要警惕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高效教学”,警惕以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的“高效教学”,警惕以知识技能为旨归的“高效教学”,警惕以统一模式为标志的“高效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每个学生的个性成长,立足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抵达学生心灵的教学方式,回望教育原点,聚焦核心素养,避免急功近利,远离喧嚣浮躁,激发起学生知识、思维、情感的深度共鸣,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如果说评价教学是否高效有其标准的话,那应该只有一条标准,即学生“剩下有用的东西”越多,教学就越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