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非典型”发展之路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抓住省部共建契机,在立足区域实际办好师范专业的基础上,对接社会行业需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走出一条——

地方师范院校“非典型”发展之路

■本报通讯员 高洁 本报记者 李大林

65年扎根苏北,10余万学子从这里走出去——位于徐州的江苏师范大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老牌师范院校。同时,它也曾受制于区位优势不明显,人才、资金和政策等与部属高校有较大差异等因素,发展空间受限。

自201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以来,江苏师大立足共建平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自身特色和国家重大需求的交会对接,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破解发展难题的“非典型”路径。

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秋学期开学前,高天一和同伴结束了为期4周的支教活动,坐上了返程的汽车。一年前,她成为江苏师范大学首批“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师范生。“作为农村孩子,我深知乡村教育还很落后,毕业后我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高天一说。

当前,我国32%的初中、62%的小学、34%的幼儿园都分布在乡村,330多万名乡村教师担负着全国4000多万孩子的教育教学任务,乡村基础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周汝光告诉记者,如何为国家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乡村教师,成为江苏师大深入思考的课题。

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备受瞩目,但城市化水平偏低,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偏低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区域教育发展。2016年,江苏师大牵头淮海经济区9所师范院校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探索“高校—政府—中小学校”三方共建乡村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力争让更多优秀教师走进乡村。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是三方共建的突破点之一。

对接社会行业需求

走进江苏师大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一名实验者正躺在核磁共振仪上,通过眼球运动追踪设备,实验者的反应也被一一记录。国家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杨亦鸣正带着研究生做实验。“脑电实验和眼动实验都为揭示中国诗歌韵律的机理和国人阅读、写作传统偏好的文化‘基因’,提供了科学证据。”杨亦鸣说。

2014年首届世界语言大会在苏州召开,杨亦鸣带领团队从设计世界语言展示馆,到确定“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主题,再到起草《苏州共识》,全程参与。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共识》是中国首次在世界大会上主导提出会议议题并确定的纲领性文件。

近年来,依托国家语委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中国语言智库联盟,江苏师大聚焦学术科研创新,进一步体现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作用。这是江苏师大对接社会行业需求的一个侧影。

在工业、农业、信息等多个领域,江苏师大同样加强科研攻关,协同推动创新突破,为满足社会各行业需求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

该校凭借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优势学科,建成省教育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在理论研究、技术研究与平台开发等多方面取得突破,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2013年,该校又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5年来,该项目负责人郑元林带领他的团队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仅先后培育出多个新、特、优品种,还在服务国家甘薯产业体系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和突破。

服务开放新型战略

午饭时间,来自科摩罗的留学生孔大卫在食堂用熟练的汉语点了一份鱼香肉丝饭,还不时和中国同学打招呼。“一年前,我从非洲来到这里留学,从此爱上了中国文化,我们还组建了一支舞龙队呢!”他告诉记者。在江苏师范大学,像孔大卫这样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校园“国际范”十足。

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有序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江苏师大积极树立国际化思维,先后同徐州、连云港两座流通节点城市共建“一带一路研究院”,依托3个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淮海发展研究院、“一带一路”语言文字筑桥工程,发挥学校人文社科优势,打造区域引领性新型智库。2016年,该校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合作办学,获批全国首个中俄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江苏圣理工学院,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机构的区域布局空白。同年,江苏师大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开创了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新模式。

“过去我们总讲‘偏居一隅,艰苦创业’,如今,借助省部共建平台,‘立足苏北,辐射全国’成为我们的新目标,就是要立足自身定位和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心系国家富强、肩负历史之责、勇担社会重任。”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说。今年6月,江苏师范大学正式成为“全国省部共建师范大学协作联盟”一员。如何立足这一平台实现新的更大跨越?江苏师大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布局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