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江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江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葛道凯

编者按:从6月开始,省教育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与江苏教育现代化”系列学习座谈会,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指导工作实践。第三场座谈会于9月18日在南京召开,主题为“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与江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本报从本期开始推出“学习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推动江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专栏,刊发高等教育领域的部分专家、校长、管理部门负责人关于学习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的署名文章,首篇刊发葛道凯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摘编,敬请关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育论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谋发展,以人民是否满意为“试金石”,推动江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一、切实履行“四个服务”,是江苏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四个服务”,核心要义就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江苏高等教育发达,发展进程走在全国前列,各项核心指标名列前茅,更有义务、更有责任在“四个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引领社会发展走向。大学是知识分子汇聚的主要场所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知识的集散地和思想的创造源。大学的思想文化处于社会的最前沿,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在引领社会中改革发展、成长进步,大学才能行稳而致远。大学要在3个方面实现主动引领:一是遵循理性与批判精神,对社会思想文化起到指引和调节作用,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二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引领意识和引领能力的人才。三是遵循知识发展逻辑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以高水平、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引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江苏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最大的优势是科教人才优势。目前,江苏教育系统每年培养各级各类毕业生约100万人,这是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也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素质领先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留住毕业生为江苏经济建设服务,使毕业生留苏创业成为主流。

(三)贡献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高校必须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服务。一是把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高校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力加强需求引导的基础研究。二是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动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探索科技与经济、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新途径。三是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是强化参谋咨询服务,大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努力建好高校特色智库。

二、坚持办出中国特色,是江苏高等教育的不二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努力办出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现代高等教育。

(一)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要坚持传承中华文化血脉,坚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办服务国家发展的教育。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毫不动摇。一是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高校必须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作为重要职责,下大力气抓紧抓实。要深入开展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二是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党委要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与担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大力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态。加强阵地管理,防范敌对势力渗透,防止各种错误思潮在高校出现、蔓延。要注重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将其贯穿治学办校的全过程、各方面,促进学校发展蓬勃向上、井然有序、风清气正。

(二)具有国际视野。办出中国特色,要以宽广的胸怀、平等包容互鉴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通过交流沟通、学习借鉴不断提升水平,通过国际合作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江苏既要抓住当前世界教育资源跨国配置活跃、教育要素流动加快和江苏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有利时机,又要统筹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全面推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大力加强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实施留学江苏行动计划,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三)推进改革创新。办出中国特色,要不断与时俱进,聚焦聚神聚力深化综合改革,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赋予江苏高等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扎实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把我省建成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先导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行区。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下放一批审批权,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强化教学联盟和职教集团建设。三是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协调多方力量共同研制江苏普通高考新方案,力求新方案符合国家总体要求、体现人才选拔规律、贴近江苏实际、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

三、突出知行合一,是推动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倡导“知行合一”。他强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命题,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在高等教育领域突出知行合一,应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要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展高等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在抓好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重视实践,把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地纳入到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追求,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知识和本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用创业项目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二是建立健全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加强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推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国家、省、学校和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大学定位要突出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融合。今天,大学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心”。因此,大学要拥有广阔的社会视野,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发展,这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大学要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发展方向要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建设与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和条件都要来源于社会,无论是国家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及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都给高校带来了新任务与新需求。大学必须强化这方面的思想意识,并要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主动推进教育和社会的融合发展。

(三)教育结构布局要突出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统一。只有立足当前加快发展,才能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只有着眼长远目标,才能保持正确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现状。目前我省高等教育规模已增长到相对高点,区域布局渐趋合理,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本科高校全覆盖。但专科层次的学校偏多,需进一步优化层次结构。高等学校多科化发展趋势明显,科类结构中工学依然保持了明显优势,顺应了江苏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要科学谋划未来。“十三五”时期,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等重点领域对人才需求不断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将是江苏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主要思路为:一是注重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规划,强化特色转型发展;二是省级统筹,合理布局,积极创造条件为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淮海经济区等战略的实施提供服务和支持;三是顺应江苏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与苏北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带动区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