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二次创业”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2016年,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建起多所全新的“行业学院”,探索转型发展之道——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二次创业”

■本报记者 缪志聪

寒假行将结束,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学生陆妍却没有一丝开学的紧张感,春节前后,她已经与上班族一样在学校环境监测中心打卡上下班了。“我学的是环境专业,之前要么上课,要么做实验,直到去年进入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以后,才清楚将来从业的方向。”陆妍说,从“门外”到“门内”,动手实践可能比单纯读书更重要。

2016年,这所位于苏中的独立学院启动转型发展试点探索,建起了多所全新的“行业学院”,陆妍所在的检验检测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这项改革试点,院长刘玉海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鼓励二级学院、专业、教师、课程等都推动转型。“独立学院难办,首先难在定位上。我们认定,要发展就必须建设应用型本科。这个本科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本科层次的一员。这是对学校的定位,也是对这一次改革的定位。”

学院设置:“创业者”身份跨界

提起建“大数据学院”的经历,姜枫颇有点“忆苦思甜”的味道。2016年初,他还是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副院长,学校提出“二次创业”后,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始摸索怎样与行业搭边、转型发展。

“起步阶段非常艰难,为了论证行业学院建设的科学性,大家利用周末、寒暑假展开了广泛调研,走访了近60家大数据企业。”姜枫告诉记者,一开始大家的想法尚未明确,而行业学院建设工程浩大又繁琐,从制定方案,到设备采购以及最后的工程实施,每个环节大家都投入了全部的精力。

“创业的激情在熊熊燃烧,当时大家都是这种感觉。”一年来,姜枫和团队为了适应教学科研的需求,主动选择专业转型,在承担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学习新技术,加班加点,埋头钻研。“对我们来说,大数据技术是新兴的技术,我们虽有专业底子,但具体怎么做都得不断探索。”在泰科院,姜枫的奋斗经历并非孤例。像检验检测学院、大数据学院、机器人学院、3D打印学院这4所目前相对成熟的行业学院都是这样。瞄准国内最前沿的领域潜心研发,这对往常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师们来说都是挑战,用“二次创业”来形容并不为过。

“提转型发展很容易,但真正抓的时候,没有现成模式和样本,必须不断探讨和摸索。”刘玉海告诉记者,转型最明显的外在变化是学院的“牌子”,如大数据学院就有3块牌子,对内是大数据学院,对外服务的时候则是“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而在原有的行政设置上则是泰科院的一个二级学院——移动互联网学院。

为了顺应行业学院的设置,从2015年开始,泰科院还整合原有的专业推动建设了立足于行业的专业集群。比如,智能制造学院会同ABB、埃斯顿、华晟经世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形成了智能制造技术中心,并在中心基础上建设了“机器人学院”,领军企业的顶尖专家们也顺势成为外聘专家。

牌子变了,人也随着变。王双原本是环境与制药工程学院的一名骨干,泰科院成立环境检测中心并以此为载体成立了行业学院“检验检测学院”后,他的身份开始变得多样——既是检验检测学院的骨干教师,也是环境监测中心质量负责人,同时又是泰科检测科技泰州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我们原来只有教师兼职做做科研委托的项目,现在不一样了,仅专职人员就有30人,加上从国内专家库聘请的兼职教授,专家团队已达到四五十人的规模。”检验检测学院院长卢佩言说。

本土路径:服务地方才有出路

2016年7月,泰州成立了“国家增材制造3D打印中心”,这个中心就放在泰州科技学院。在中心成立之前,学校就有意识地推动3D打印学院的建立。“我们的老底子是机械工程,前身是做焊接,听起来跟时髦的3D打印距离比较远。”该学院院长杨立告诉记者,当初做这个行业的政策依托就是泰州市“制造强市”计划,这个计划让他看到了3D打印在当地的发展前景。

杨立和同事们积极跟泰州市的中小学和企业对接,买了不少设备,办了专门的培训班,还建了3D打印的“课程超市”,一段时间下来,他们3D打印普及的“事业”可谓做得风生水起。最近,他们又瞄准了机器人电弧增材制造方向,“我们制作的成本很低,但精度不是很高,不过正好可以通过机械加工弥补。”杨立说。

一个工科学校最为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锁定了制造领域的时髦专业,这在智能制造学院院长温宏愿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不为地方服务是办不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政府的介入为我们提供了校地衔接的可能。” 温宏愿说。2016年12月30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正式批准泰科院为全国首批入选“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的17所院校之一。

然而,校地融合的过程并不轻松。为扎根地方、服务产业,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地方政府、企业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学院的教师们几乎走遍了泰州市所有的政府部门、IT企业,有时也会吃闭门羹,但他们都没有退缩,一直努力寻找着合适的项目。学院技术骨干丁勇告诉记者,泰州这两年集中打造“智慧城市”,建立了电子政务中心,拟将各个管理部门的数据都归到电子政务中心,改变原先“信息孤岛”状态,这个数据整合集成就是学院在做,并且以后学院还会帮助泰州市企业法人精准“画像”。“原来是企业自己填表申报项目、政府审核,现在大数据技术做企业信誉的第三方评估,帮助政府进行审批、决策。”

在检验检测学院,环境检测中心已经建成为华东地区环境检测领域能力最强的第三方实验室之一,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精细化学品分析等多个领域形成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其认定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司法判定的依据。2016年9月26日,泰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与泰科院签订了“共建检验检测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学院成为泰州市委市政府“打造长江经济带检验检测新高地”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

回归课程:上班就是上学

整个大四,泰科院学生赵备都在学校里的一家装修公司实习。经过半年“足不出校”的实习,按公司负责人张超的说法,这个学生已经完全可以像市场上的公司一样接项目,“我现在亲自带10个学生,赵备就是其中之一,看到学生不断成长,很有成就感。”

张超说,学校的氛围比社会上要好不少,很安静,工作室近来打算跟相关学院合作建成人才储备基地,希望“可以先把好的学生留下来”。在公司所在的教学楼里,有着10多家类似的公司,老总们也大多怀着相似的心思,而对赵备这样的学生来说,能亲手承接市场上现有的项目,还有企业老总帮着指导,机会实在难得。

“我们招生还是按照原有专业设置来招,但招进来之后深度融合,突出培养方向,高年级还采用课程超市的方式,学生不需要选专业,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模块。”刘玉海介绍说,行业学院最终还是得回到课程,“我们的课程设计,完全与企业无缝对接,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就在企业里完成,评价标准完全按照企业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算应用型人才。”

这种课程设计按照行业的不同在各个学院有着不同的叫法。数据学院将之称为垂直集成项目“VIP”教学模式,教师曹红根描述说,学生进来之后,大一选一个项目,分小组参与到项目当中;大二与大三阶段,参与项目的工作越来越多,“大学4年,学生都会跟着某个项目走,到毕业的时候,每个人参与一到两个项目。这样一来,整个学习都在实践场景里,理论课堂完全就设在实践实验室。”

曹红根告诉记者,学院目前大数据类的专业课程均由中科曙光一线研发工程师承担,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还和企业共同开发了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授课的内容直接对接企业需求、对应就业岗位技能,以培养未来的数据工程师。”

因为课程体系的变动,行业学院的学生大多精神面貌有些不一样,不少人毕业前就能独当一面。环境设计大四学生蒋煜在实习期间就承担了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的插图制作,检验检测学院王茜已经可以完全独立完成检测报告,而他们的课业都在实践中完成,学分通过实习来代替。“我现在大部分的监测报告都能写,还是比较专业的。” 王茜说,眼见着公司越来越忙,报告越写越多,“感觉自己都像是创业公司元老了。”

“我们曾经讨论过,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应该是到企业后用得上、留得住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的。”刘玉海说,学校定位的学生培养目标有别于工程研究类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可以概括为工程应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