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做有根的家乡人
——海门乡土文化追寻课程叙事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通源小学 黄晓勍

图为学生到江海博物馆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
“如果你从航拍镜头看长江入海,那滔滔江水与浩浩海浪相互激荡又相融无痕,苍茫流向天际。海门,就从江海交汇处诞生,就从波澜壮阔中走来……”这是周世康先生著作《海门传》前言中的开篇语。作为一名海门教师,读完此书,我心中奔涌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更深深感受到让少年儿童认识脚下的土地、热爱生养自己的家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教育实验提出“聆听窗外声音”的行动项目,倡导打破学校与生活的壁垒,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组织研学旅行等形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这一理念如同火炬般引领着我,让我萌生开发海门乡土文化追寻班本课程的念头,并勇敢付诸实践。
铭记家乡历史
海门于公元958年设县,如今已在历史长河中走过了千年岁月。千百年来,这块亦水亦陆、又江又海的地方,潮落潮涨,历经沧桑巨变,孕育着江海文明。
我引导学生阅读《海门传》《东洲记忆》《海门市志》等书籍,全面了解海门的历史变迁;发动学生采访德高望重的海门老人,了解海门人记忆中的重要历史段落;带领学生参观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深入探寻千年江海的历史脉络;邀请博物馆工作人员到我班宣讲家乡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热情高涨,幼小的心灵种下了热爱家乡文化的种子。
海门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先辈们的学识与精神,早已化作这片土地的基因,在一代代海门人的血脉中奔流不息。我带领学生参观坐落于海门区常乐镇的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謇纪念馆,去张謇创办的颐生酒厂实地考察,到张謇故里常乐状元街游览,从多方面了解张謇先生艰苦创业、实业救国的一生,学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海门人的张謇精神。我们还去了海门临江新区卞之琳艺术馆、海门港新区董竹君纪念馆等地,在实践活动中追寻海门的名人足迹,从先贤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学习家乡方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方言凝一地情。海门虽然面积不大,却有两种风格迥异的方言。一种是沙地话,属于江南吴语,有着比吴语、沪语粗犷又比北方话柔美的独特个性。一种是通东话,又称江北话,好似醇厚的陈年米酒,古风盎然。基于此,我创新开展追寻海门方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海门方言中感受家乡味道、体悟文化力量。
开展“听听海门方言”行动。请班中会讲沙地话或通东话的学生现场讲一讲海门方言,在课上播放海门方言视频《乡土海门》;鼓励学生到不同场所,如田间、菜市场、公园等地去听一听原汁原味的沙地话或通东话,感受两种方言不同的特点。
开展“追寻方言源头”行动。引导孩子通过查阅资料、采访海门方言能人等多种方式了解沙地话和通东话的源头。在多形式探究海门两种方言的起源之后,孩子们惊讶地发现两种迥异方言的背后藏着的是海门变迁的历史。他们乐于和家人、朋友交流传播这些生动的“秘密”。
开展“学学海门方言”行动。我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亲人朋友用海门方言交流;倡导学生再跟精通另一种海门方言的人士学一学简单用语,力求能基本听懂另一种海门方言,会进行简单沟通。孩子们兴致盎然,充分感受到家乡方言的魅力。
掌握家乡才艺
海门人杰地灵,创生出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如海门山歌、通东号子、海门童谣、灶花、通海布艺、跳财神、跑五方、竹编、葫芦工艺等等。这些艺术如颗颗珍珠,在江海大地上闪烁着耀眼光泽。
海门山歌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它是江海大地上的一朵奇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所在的学校海门通源小学十分重视家乡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将“海门山歌”课程作为校本特色课程,重点打造“声声山歌颂家乡”综合实践课程。学校邀请海门山歌剧团到校演出,孩子们聆听乡音乡韵,零距离感受海门山歌的魅力。我和音乐老师、山歌社团老师协调,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山歌社团课学唱《海门腌齑汤》《山歌颂经典》《江海之云》等经典山歌片段。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演唱着山歌,山歌也由此流进了他们的心田,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通东号子是通东地区人民根据劳动节奏自编自唱的口头音乐,调子多样,曲式多元。我带领学生观看通东号子表演、欣赏通东号子视频,学唱简单的通东号子,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传统农耕场景里的通东号子不再被封存在历史记忆中,而是被孩子们生动传唱,不断延续下去。
热爱家乡物产
独特的江风海韵和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孕育了海门丰富的物产资源。鲜美的水产品,青糯的玉米,香甜的瓜果,以及持有国家地理标志身份的海门山羊肉、香沙芋艿、大红袍赤豆等美味食材,滋养着海门人茁壮成长。
我鼓励学生做小小美食家,细细品尝海门特色美食。我引导孩子们探究海门山羊肉的烹饪方法。有的孩子走访海门山羊肉特色饭店,采访大厨,颇有收获。我还组织孩子们在班中开展“家乡美食我分享”活动,鼓励他们当一回家乡美食的推广大使,推动家乡美食“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海门美食。
颐生酒是海门的特色酒,其制作技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带领学生前往海门颐生酒厂开展研学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张謇创办颐生酒厂的曲折过程,感悟张謇实业救国的道路。小小一杯颐生酒,饱含着家乡先贤的创业艰辛、后人的智慧传承,家国情怀由此深植。
乡土文化是一本永远也品读不完的书,海门乡土文化追寻课程是值得每个海门孩子深入研究一生的课程。在新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带领孩子们了解家乡海门的历史与文化,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鼓励他们传承家乡海门“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精神,共同获得充满意义的生命体验,这是何等的幸福。
愿每个孩子,都热爱自己的家乡;愿每个孩子,都做有根的家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