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小种子”探世界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建国实验小学 余艳
2023年,我校加入新教育实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我和孩子们共同的愿景。在朱永新教授“教室,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小种子”班开启了有关教室、课程与生命的全新探索。
我所带的这个班级,是我在2021年9月接手的。当年开学初,我们曾共读绘本《小种子》。那一粒渺小却顽强、历经风雨仍向着光明不断飞翔的小种子深深走进了孩子们心里。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决定将班级命名为“小种子中队”,同时许下约定:要像小种子那样,勇敢、乐观,充满希望,努力生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然而理想照进现实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心理健康筛查中,班上居然有11名学生被列为关注对象,其中3人还需要重点关注。看到测评结果,我内心深受震动,更多的是心疼与反思:为什么这些正处花季的孩子,心灵却蒙上了阴影?
我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陆续进行家访,与家长和孩子深入沟通。渐渐地,问题的轮廓清晰起来: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分数至上”的家庭氛围、亲子陪伴的缺失、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这些现实因素,正无声地挤压着孩子们应有的童年快乐与情感健康。
我意识到,必须做出行动和改变,打破这些童年的桎梏。我扎进书海,希望从教育经典和专业著作中寻找答案。《非暴力沟通》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正面管教》强调尊重与鼓励;《自驱型成长》提醒我,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内在动力。而《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自然缺失症”,让我豁然开朗——书中描述的注意力涣散、情感淡漠、焦虑易怒,不正是我身边部分孩子的状态吗?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自我发展。而“守望新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世界上最美的教室,叫大自然》这篇文章,更如一束光穿透迷雾,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也许,我的“小种子”需要的并非额外施加的“化肥”,而是回归真实、自然、开放的教育土壤。
对,我要带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让天地万物成为课堂,让生活本身成为教材,让美妙世界叩开孩子封闭的心门。
经过与家委会反复讨论,我们共同设计了班本课程——“小种子探世界”。课程以“‘薯’与小种子的约会”劳动实践活动为起点,开启第一场探索。孩子们在红薯地第一次触摸泥土,观察薯藤脉络,争论“红薯为何长在地下”,好奇心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亲子合作包饺子,平时挑食的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爱”成为唤醒食欲最原始的佐料。收获红薯时,团队协作挖出“宝藏”时的欢呼,冲散了所有的焦虑;孩子们在集市售卖红薯时用上各种营销技巧,可谓无师自通,课堂上学到的的语文、数学、艺术知识瞬间都活了起来。更令人动容的是,孩子们将售卖红薯得到的287元,用于购买棉衣,送到留守同伴的手中。那一刻,我看到了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
没有说教,没有评比,只有体验、探索与合作。在这场“约会”中,我看到教育如呼吸般自然发生:知识在应用中巩固,情感在劳动中交融,品格在行动中塑造。
第一次活动的成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后续一系列课程应运而生。“雷锋精神伴我行,登山健体护环境”活动中,孩子们一边登山一边清理垃圾,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暴走少年之徒步”挑战10公里山野疾行时,孩子们尽管汗水浸透衣背,但无一人放弃,坚韧的种子自此生根;“汲取榜样力量,争做时代新人”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到社区陪伴老人,感恩与善良悄然生长。我们还走进李庄古镇,感悟抗战精神;踏入赵一曼纪念馆,在翠屏山顶齐声告白:“这盛世,如您所愿。”那一刻,家国情怀不再是课本上的词句,而是真实的心跳与信念。
更让我欣慰的是,曾被贴上“自闭”标签的小钟(化名),在科技馆研学活动中居然主动与工程师讨论卫星轨道和天体运动。工程师惊讶于他的见解,感慨地说:“孩子,你心里装着整条银河。”那一刻,我清楚地看到,不是孩子没有光芒,而是他缺少一片属于他的天空。
“小种子探世界”课程开展两年多以来,许多变化悄然发生:孩子们眼睛里有光了,脚步更加踏实了,班级氛围也愈发温暖。之前心理健康筛查中所显示的“关注对象”,再筛查时已全部回归正常。
家长们的反馈同样令人动容。“穿针引线缝制的不止一枚小小的香包,还缝合了我与儿子情感的裂痕。”“会生活、懂合作,比100分更重要。”“我孙女说:‘奶奶,同学用卖红薯的钱给我买了新棉衣,我长大了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穿新棉衣。’”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不是强硬地塑造,而是轻柔地唤醒。当我们把课堂搬进自然,将学习融入生命,教育便不再是重担,而是如呼吸一样自然——吐纳之间,皆是成长。
小种子,终将成树、成林,成辽阔的原野。而我们要做的,是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给他们以阳光、土壤和恰好的等待。

图为“小种子探世界”系列课程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