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游戏到成长:通过AI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新样态
■河北省安新县县直机关第二幼儿园 陈秀清
在当前学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户外体育游戏作为学前教育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然而,传统户外体育活动在满足幼儿个性化需求、促进深度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以儿童为中心”理念的落地还面临现实挑战。
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将户外体育游戏转化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支持的深度学习过程?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国家战略文件明确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技术赋能教育创新提供了政策指引。
基于此,我们选择以户外自主游戏作为实践切入点,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户外自主游戏有机结合,探索既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又能促进其全面成长的新路径。我们期待借助技术力量,更清晰地把握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更精准地支持其独特的发展需求。
困境与思考:传统户外体育游戏的现实挑战
回顾传统的户外体育活动,我们面临三个核心痛点。
一是经验盲区——缺乏精准的运动负荷评估。以往,教师大多依赖“孩子跑得满头汗”等外在表现,来粗略判断幼儿的运动状态。这种方式难以准确反映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真实身体负荷,导致教师在活动强度调控上缺乏科学依据,无法因材施教。
二是同质教学——忽视个体差异的活动设计。在传统活动设计中,教师常采用“一刀切”模式,无论是集体教学还是统一游戏,往往设定相同的目标和标准。这种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幼儿在体能、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显著差异,导致能力较强的孩子“吃不饱”,能力偏弱的孩子“跟不上”,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三是粗犷评价——片面关注外在行为与结果。传统评价多集中于“谁跑得最快”等易于观察的外在表现和胜负结果,忽视了运动过程中更为宝贵的隐性学习品质,如空间认知、决策规划、问题解决、抗挫折能力及同伴合作等。由于缺乏科学的观察与评估工具,这些内隐能力难以被客观捕捉,导致评价体系片面化,无法全面反映幼儿的成长历程。
上述困境促使我们思考:能否找到一条更科学、更具个性化的路径,以支持每一名儿童的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正是这一追问,将我们引向了“AI赋能教育”的探索前沿。
破局与行动:构建“思维型运动”新范式
我们以AI技术为支撑,系统构建了“思维型运动”新范式,具体包括以下环节:
(一)系统构建——硬件与数据基础
硬件环境搭建。基于周密规划与安全评估,我们将幼儿园户外及楼道开阔区域合理划分为游戏场地,并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差异化路线:小班路线控制在50米以内,中大班拓展至80—100米。围绕“动物邀请函”“魔法寻踪”等主题,开发多样化游戏任务,并形成红、黄、蓝、绿四色游戏地图体系,每种颜色设有独立起点与行进路线,避免活动互相干扰。
点位系统布置。我们建立以“闹闹”命名的点位系统作为技术载体。初期由教师依据地图布置点位,后期逐步引导幼儿参与场景布置。任务卡的设计体现年龄差异,小班使用水果、动物等形象卡片,中大班使用数字卡片,以契合其认知水平。
数据系统搭建。通过调试网络、预装任务程序、测试识别灵敏度等步骤,确保设备能准确识别任务卡并实时反馈。幼儿佩戴与学号对应的智慧手套参与游戏,打卡数据实时上传至数据库,为后续分析提供支持。
(二)教育创新——四个维度的实践突破
核心理念创新:从“自由奔跑”到“思维导航”。我们设计了一套层层递进的游戏体系:初级阶段通过直观提示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和顺序概念;中级阶段减少环境提示,引入试错机制,引导幼儿自主排查路线错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高级阶段取消箭头提示,幼儿完全依赖地图规划路径,强化识图与路线选择能力。游戏后设置“思维共享”环节,通过数据回顾与讨论,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提升元认知能力。
技术支撑创新:AI作为“智慧之眼”。我们借助电子点标、App与后台数据分析系统,为教师配备“智慧之眼”,精准捕捉幼儿行为数据。数据显示,随着游戏阶段提升,幼儿错误打卡次数显著下降,反映出其识图能力与空间定位能力的明显进步。
数据驱动创新:教师决策的“导航仪”。通过分析后台数据与现场观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支持。例如,在高级游戏中,幼儿能主动优化路线,选择穿过玻璃长廊抄近道,体现出较高的空间认知和路线规划能力。教师可以据此为其提供更多复杂路线选择,鼓励其自主规划。
实践升级创新:从幼儿园到公园的“超级游戏”。在幼儿能力成熟后,我们将游戏场景延伸至户外公园,设计更具综合性与挑战性的“超级游戏”。公园地图更复杂,环境干扰因素增多,对幼儿的方向识别、空间记忆及体力分配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我们在每个点位融入“文化小关卡”,结合本土的白洋淀文化设置“三选一”互动问答,答对后方能解锁下一任务。这一设计,使游戏成为能力生长与文化传承相融合的双重课堂。
收获与成长:看见每一个孩子
通过系统实践,我们观察到幼儿在以下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发展。
时间效率——体能和专注力的协同提升。从初级到高级阶段,幼儿任务完成时间明显缩短,路线规划趋于合理。时间效率的提升不仅反映了幼儿体能素质的增强,也是其专注力发展的直接体现。幼儿在游戏中逐步学会全神贯注地识图、定位与规划,实现了手、眼、脑与身体的一体化联动。
空间认知——从依赖引导到自主导航。幼儿在空间认知方面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轨迹:初级阶段需要教师指引,中级阶段能初步建立“地图—实景”对应关系,高级阶段已能熟练解读复杂地图并自主规划最优路线。相关数据表明,仅一个月时间,幼儿的任务完成时间与漏点率均显著下降。
社会交往——从独立行动到协同合作。幼儿在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递进式发展:初级阶段多独立完成游戏任务,遇到困难习惯于求助教师;中级阶段开始主动交流路线线索、尝试合作;高级阶段能主动帮助同伴,并进行任务分工。
未来与展望:从“参与”到“创造”
基于现有成果,我们规划了以下发展方向。
从“解决问题”到“设计问题”——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策划、地图设计与点位布置,成为游戏的创造者。
推动“生生共创”——借助AI技术设计复杂团队游戏任务,促进幼儿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创造。
打造动态叙事体验——运用生成式AI构建开放、可演变的游戏世界,增强游戏的沉浸感与叙事张力。
提供个性化支持——通过情感计算技术识别幼儿状态,动态调整游戏难度与引导策略,实现“有温度”的适应性支持。
在AI技术赋能下,幼儿从游戏的参与者逐渐成长为深度学习的创造者,我们也逐步从教育的主导者转变为观察者与支持者,真正“看见”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我们坚信,当科技之光照进教育现场,真正的智慧就藏在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声欢呼与每一刻坚持中。而我们要做的,是信任、等待,并珍视他们眼中的光芒——那不仅是探索的热忱,更是成长最美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