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当AI遇见童真:技术赋能下的幼儿成长观察与评估新范式
■江苏省淮安市富丽瑞锦苑幼儿园 王震
高质量的儿童观察是提升保教质量的基石和引擎,它既是解读、评估儿童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还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课程游戏化开展10年了,我们幼教工作者对“观察”并不陌生,然而当下的儿童观察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教师观察分析能力不足、教师时间精力有限、观察范围难以覆盖全体儿童、观察持续性难以达成等。这种现状不禁令我们思考:能否用技术赋能幼儿观察与评估?我们能做什么?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以项目共建方的身份参与到“GrowthTracing新幼教AI系统”项目中。这个项目是以儿童观察为起点,以实现儿童行为连续性观察、保教质量过程性评估为主要方向,关注儿童全面发展,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构建家园共育桥梁,逐步实现园所数据化管理。在项目共建实践中,儿童观察只是一个起点,我们既是共建方,也是应用方,我们期待从这个起点出发,以AI技术为支撑,进一步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所强调的“日常观察”“聚焦过程”“自我评估”“反思改进”等核心要求,为幼儿园建立科学的内部质量评估体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而将政策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
项目共建、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具体可以从儿童、教师、园所三个角度来分析。
儿童:观察和分析更专业
相较于一些通用大模型,项目使用的AI系统对儿童观察的记录描述更客观、分析更专业。转换成儿童的语言,就是“我”不会被误读、“我”有自由自主的游戏权利、“我”是不同于其他人的。
专业模型保证了“我”不会被老师误读。每一段记录的视频都可以自动标记、识别儿童的发展关切点,形成一份份详细的观察记录。观察记录的目标由教师自主拟定,白描、分析、支持等部分均由系统依据目标自动生成。
自动捕捉保证了“我”有自由自主的游戏权利。它能留下儿童成长的自然状态,规避了以往教师在拍摄、观察时或多或少会影响儿童真实言行的情况,也给儿童自主游戏留下足够的空间。
差异化支持保证了“我”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系统针对每个孩子生成的分析和支持策略都有所不同。基于数据分析,可以提供个性化教育策略和环境创设的具体依据,尤其可以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早期识别和干预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观察范围更完整
不论是活动的空间场域、被观察的个体,还是被观察个体的不同维度、不同阶段,AI系统的观察都比传统观察更全面、更完整,有助于减轻教师负担,为儿童差异化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全场域:借助多台设备,可以在室内游戏时间同时关注多个区域的游戏情况,实现音视频信息自动录入、自动分析。在自动录入的同时,也保留了手动录入视频的功能。
全体:在一段时间内,观察对象的范围可以覆盖到全体儿童,同时能够从多个入口追踪到单个儿童的观察评估档案。
个体:一方面是个体观察的全面性,观察内容能够切实涉及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另一方面是个体观察的连续性,实现从“单次观察”到“持续性动态观察”的转变。借助“成长树”的动态呈现,可以查找孩子某月、某周、某天的档案素材和分析评估,还可以通过“姓名”“领域”等多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汇总以往的观察数据,形成持续性的观察记录和情况汇总,这对特需儿童的观察、介入、建档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园所:日常管理更客观
在应用层面,我们也曾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项目研发过程中就有教师提出,能否让AI智能体代替教师进行幼儿“一对一”倾听,教师只需从系统平台的反馈中梳理幼儿需求,以此解决教师在倾听活动中存在的“一对多”以及时间、精力不够等问题。这样做的确提高了效率,但是这就相当于让AI来主导教育决策,教师反而沦为了“系统操作员”。我们多次开展相关教研,并向技术人员反馈,在任何教师能够操作的界面都注意“留白”,让教师有自主操作的空间,系统界面中的“教师编辑”和“AI语音助手”功能体现了具备情感联结的教师专业判断对机器算法的制衡作用。
对园所而言,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由经验管理转向数据管理。一是为每一名儿童建立成长档案。二是为每一名教师的专业成长留痕。AI作为“智能助手”,承担记录与初始分析工作,能够让教师更加专注于教育支持与反思,形成“数据驱动—反思—实践”的专业成长闭环。三是为每一个班级的保教质量评估提供佐证。数据驱动的好处是可以将评估重点从静态的结果转向充满生机的学习与成长过程,将主题评估嵌于其中,实现过程性评估。四是为每一次幼儿园课程和活动提供方向。AI的加入能让课程和活动的开展更加有的放矢,比如教师借助AI掌握各个区域的儿童参与情况后,可以及时调整相关区域的材料投放、环境创设;通过查看观察报告中的高频词,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儿童的兴趣点以及儿童发展中需要关注的情况。五是有助于促进家园共育,逐步实现理念和行动的一致。以可视化数据报告替代主观描述,为儿童发展循证,能够推动家园沟通更直观、高效,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世界的主人。面对AI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浪潮,我们需要拿出踏浪而行的勇气,但我们的价值判断应该始终清晰:AI是现代教育智慧的延伸,而非替代。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文实践,关乎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教育工作者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也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人工智能在儿童观察评估中的实践前景很广,但也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对AI技术的科学有效运用将推动学前教育向更普惠、更优质、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