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江苏南通海门区举行
本报讯(通讯员 赵丽芳)11月23—24日,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交流会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举行。来自四川、重庆、甘肃、新疆、宁夏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余名教育部门负责人、教科研专家、校长、教师参会。
海门区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军在开幕式上致辞,围绕海门在新教育实验推进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分享了区域内聚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精神,建构连贯可衔接、协同可联动的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的经验及成果。他说,此次交流会是破解创新素养培育难点、共享优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期待与会者能深入交流、碰撞思想,共同探索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新路径。
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唐斌在致辞中说,面对国家教育强国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本次会议将主题确定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恰逢其时的。海门始终致力于新教育实验深耕行动,成果不断涌现,希望代表们深入校园,近距离感受海门新教育实验实践样态,共同研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路径。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理事长许新海说,在科技革命与国际竞争背景下,培育创新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新教育实验作为问题导向的教育改革实验,20 多年来通过多项行动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经验。他提出,培育学生创新素养,要坚持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系统规划与学段贯通相统筹,要重点推进课堂重建、课程重构与评价重塑三大领域实践。
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校长曾国光作《长学段一贯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学术报告。他结合学校真实案例,分享了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大学深度参与,拓展整合课程;变革课堂教学,坚持五维追求;追求个性培养,促进人人成才;聚焦实验探究,拓展空间建设;探索多元评价,引领全面发展;深度挖掘资源,多方协作育人,为与会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本。
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忠玲作《学为中心课堂 存续创新火种》主题报告。他提出课堂是创新素养培育的主阵地,新教育实验提倡的“学为中心”理想课堂,正是要为创新素养的落地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他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学为中心”理想课堂的教学模型,强调课堂要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延伸,让学习“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柏毅作《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时代需求》主题报告。他从时代发展趋势出发,剖析了当前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要从科学与工程实践入手培养创新人才,并结合案例分享了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要素——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或问题;以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为出发点;以大单元模式进行;强调过程性评价。
与会代表分组考察了海门区实验初级中学、海南小学、东洲长江路小学。代表们深入校园,实地感受海门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方面的校本化实践成果。
本次活动通过“专家报告+校长分享+教师叙事+课堂观摩”的多元形式开展,从长学段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到课堂模式变革方法,再到校本化创新实践,丰富的内容让与会代表深化了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认知,激发了探索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