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开班

图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外国友人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小学参与书法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 王茂)10月27日至11月10日,由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与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在中国多地开展活动。本次研讨班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社会情感学习”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秘鲁、马来西亚、蒙古、肯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尼泊尔等2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44名学者、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参与。研讨班各国代表通过学术研讨、校园参访、文化体验等多元形式,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会情感学习的实践路径,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合作注入新活力。
10月27日,研讨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联教中心”)举办开班仪式。仪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副主任王洁主持,联教中心主任张民选、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秘书长郭小月分别致辞。张民选在主旨报告中围绕“数字时代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展开深入分析;香港大学教授叶兆辉就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路径作专题分享;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主持的“社会情感学习的全球挑战”工作坊则推动了跨文化政策对话;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教授严文蕃提出人工智能辅助社会情感学习的创新思路;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静系统阐述了中国青少年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研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理事长许新海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题,分享了新教育实验25年来的实践成果与理论建构。
研讨班成员先后走访上海市静安区安庆幼儿园、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亭林小学、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苏州市新教育学校及苏州大学,深入课堂观摩教学实践,沉浸式体验各校在AI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与课程创新,对中国学校在家校共育、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系统化举措赞叹不已。各国代表们还参与了苏绣、剪纸、扎染、传统美食制作等非遗文化课程,在技艺学习中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11月1日至2日,研讨班成员应邀参加了苏州大学主办的2025年新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分论坛中就各国社会情感教育的现状、实践与挑战展开深度对话,凝聚多元教育智慧。苏州大学新教育教改实验班师范生代表特邀研讨班成员赴苏州考古博物馆开展文化研学,在历史探索中交流教育理念,拓宽国际教育视野。
11月3日至4日,研讨班赴新教育实验重镇——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参访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与海门区新教育小学,通过观看课程展示、进行文化体验与听取主题报告等形式,感受海门教育的创新实践。海门区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军作《深耕新教育实验 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专题报告,从学校办学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发展转变三方面展示了海门区开展新教育实验的丰硕成果。
11月5日至8日,研讨班抵达山东泰山科技学院——新教育实验的首所高校实践基地。各国代表们参与了非遗技艺实践、跨文化对话、科幻人文研讨等课程,并体验了书院篝火文化节、集体生日会、原创音乐剧等特色活动,切身感受学校“完满教育”理念下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
研讨班各国代表一致表示,中国教育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理念引领下取得的成果令人赞叹,期待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开展更多深度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教育挑战。
据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作为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五大重点项目之一,已连续举办三届,逐步构建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资源共享与对话的高端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