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努力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当前,全球教育正面临深刻变革。近日在江苏苏州举办的2025年新教育国际学术会议聚焦“新幼教”,正是我们对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积极回应。“新幼教”之“新”,关键在于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新幼教”应是以儿童为中心、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真正的学前教育必须深刻理解并珍视儿童期的独特价值。这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将游戏真正还给儿童,让学习在充满“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体验中自然发生,让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自由生长。
“新幼教”应是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教育。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构建更加公平、智慧、便捷的学习环境,助力儿童个性化成长。然而,我们必须时刻铭记,技术是工具,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
“新幼教”追求的,应是“科技赋能”而非“技术替代”,确保教师给予儿童温暖的怀抱、充满智慧的互动和充满爱意的陪伴,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旋律。
“新幼教”应是扎根文化传统并具有全球视野的教育。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起点。同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新幼教”必须具有开放包容的胸襟。
本次新教育国际学术会议汇聚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教育同仁,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跨文化交流互鉴平台。这也正是我们举办“新幼教”国际会议的意义所在。
“新幼教”应构建协同共育、连接社会的教育生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支持。这意味着,我们要将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
同时,要善于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等广阔的社会资源,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场景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习、成长。
“新幼教”的关键支撑在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无论理念如何更新、技术如何发展,教师始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面对新趋势,幼师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包括观察理解儿童的能力、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家园沟通合作的能力。
起源于江苏的新教育实验走过25年历程,其“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核心理念,与我们对“新幼教”的追求高度契合。
由朱永新教授捐赠设立的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发起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成员也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其中有众多国际友人与国内幼教领域的专家,这正是教育交流超越国界、共促发展的生动体现。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包括新教育实验在内的各种有益探索,努力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苏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见证了无数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今天,让我们在这里延续开放对话、互学互鉴的传统,围绕“新幼教”展开深入研讨,分享智慧,凝聚共识。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探索让每一个儿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路径,共同守护童年的价值,点亮未来的希望。
(本文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在2025年新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内容整理编辑而成,标题为编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