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
■姚向芹
作为江苏省首批陶行知实验学校,徐州市桃园路小学以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作为办学指导,秉持“共创美好童年”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有智慧、有创意、有文化自信的现代儿童为育人目标,以“创意泥塑”为特色,以课程变革为突破,全面构建“指向儿童创造性成长”的学校高质量育人生态。
建构目标体系
在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之前,学校综合运用量化调研(包括问卷、课堂观察与作品分析)与质性研究(如聚类归因),系统梳理实践中的瓶颈问题,集中回应以下几大关键议题:如何准确理解概念,如何把握关键要素,如何建构实施框架,如何开发学习支持工具,以及如何完善评价体系。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构建起“理论—设计—工具—实施—评价”一体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文化传承为内核、技术融合为支撑,全面推动跨学科学习从形式整合迈向素养共生的质变升级。
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学校制订了“创意泥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质目标。该目标围绕启智、审美、创意3个维度,旨在培养学生敏于创新、善于实践的能力,并树立其文化自信。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从目标描述、实施载体与评价方式三方面,结合学习主题制订出螺旋上升、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学习目标。本项目以美术学科为主干,以儿童学习的真实问题为核心,以创意泥塑为载体,以学科教学为基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具有连贯性、系统性与进阶性的主题活动内容,有效落实“五育”并举。
优化课程结构
学校进一步优化原有课程结构,形成“一核两翼三维”的课程体系。“一核”即以“创造性成长”的育人目标为核心,落实素养培养。“两翼”指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两种课程样态互为支撑。“三维”体现在:横向上,遵循学生的学段特点、心理特征和课程标准,在不降低课标要求、不减少国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划分出“启智、审美和创意”三大学习领域,构建起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创意泥塑”拓展性课程与“创意泥塑”特色品牌课程相互衔接、覆盖6个年级的课程体系;纵向上,关注学生素养的进阶发展,将拓展类课程分为“创意、创造、创业”3个层次,方式上整体优化,划分出“必修、限定式选修、自主式选修”3类学习组织方式。
为更有效地推进课程实施,学校着力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样态。首先,从课标、教材、学生兴趣及社会现实等维度开发课程主题,并依据核心素养与学科目标确定主题活动目标。其次,构建支持系统与实施流程——支持系统涵盖方案制订、跨学科教研、资源选择与技术赋能;实施流程包括主题激活、知识重构、具身实践与成果展示。最后,通过动态评估目标达成情况,持续反思并即时调整学科权重,强调“选择·突破·迁移”的学习策略,形成“主题—目标—工具—实践—反思”的闭环,从而保障跨学科学习的系统性、动态性与素养导向。
重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是对一线教学智慧的重要考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秉持“三个模块”灵活组合的管理思路:一是在确保国家课程课时总量不减的前提下,依据课标要求,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的课时,以“课程周”形式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二是将课后服务全面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在下午第二节课统一安排跨学科主题课程;三是于每周二下午的课后服务时段,将两节课连排用于学校的创意泥塑特色课程,开展“个性化选课”式的全校走班,实现长短课结合与学习形态多样化。
以四年级上学期为例,课程周设置在第15周,确定的跨学科学习主题为“走近徐州名人”。该项目以美术学科为主干,跨越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体育、信息科技等多学科。学校根据课标要求与学科特点,将学时合理分配至相关学科的综合学习时间中。同时,为充分保障学生在具身性学习与表现性学习中的质量,学校结合泥塑元素融入学习过程的特点,进一步通过长短课结合、外出研学、社团走班等多种课程形态进行整体设计。
转变学习方式
基于SOLO分类理论,学校构建了“感知—应用—积累—整合—迁移”5阶跃升的学习方式,以“创意泥塑”为载体,通过分层递进的策略——从零散感知逐步走向跨学科创新,系统引导学生从单一学科技能向综合素养进阶。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立足徐州地域文化资源,依托结构化目标、多元评价与智力支撑体系,将学科知识、实践能力与文化理解深度融合,形成“小切口切入、多维度联动、高阶性输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这一路径有效推动了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创造、从知识复制迈向意义建构、从符号认知深化为具身实践。通过对近一年上千件学生作品的分析,学生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提升。
展望未来,徐州市桃园路小学将持续深化“创意泥塑+”育人实践,构建AI赋能的智慧学习平台,让千年汉陶纹样在虚拟现实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中焕发新生;联动博物馆、科技企业,打造“智能泥塑+物联网”公共艺术矩阵,让学生的创作从课堂延伸至城市空间,在策展实践与非遗活化中培育“文化根脉+科技触角”的双重基因;依托家校社企全域生态,构建无边界学习社区。让每一块泥土都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培育兼具中华美学底蕴与跨界创新力的未来社会构建者,书写新时代的文化叙事新篇章。
(作者系徐州市桃园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州市名校长,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创意泥塑: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