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变革:从“教”到“学”的生态重构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语文课堂变革:从“教”到“学”的生态重构

■杨凤辉

在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一场以“学为中心”的系统性教学变革正深入推进,课堂形态被重新塑造。

学校教学团队在跟踪调研时发现,部分学生在语文课上整节课保持沉默,且这部分学生的沉默逐渐成为常态。这引发了一个根本性的思考:课堂究竟是谁的舞台?

基于这一问题,学校开启了深刻的教育转型——创新学生成长模式,重构物理、虚拟与心理三维学习空间,从过去追求“教师教得精彩”转向真正聚焦“学生学得有效”。在这一生态重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技术与空间的融合也为教育优质公平开辟了新路径,生动诠释了“成就每一个生命”的办学愿景。

教师转型三部曲

认知革命:构建“熔炉式”研训体系。架构“日教研—周沙龙—月峰会”三维常态化研修机制,累计开展主题工作坊近50场,覆盖率达100%,教师教学理念转型率达92%;形成“理论研习+案例解码+情境模拟”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开发《课堂转型20问》等校本研修手册;系统升级课堂观察模式,设计涵盖“学习目标”“学习工具”“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学习结果”等7个维度的“励才学为中心生态课堂观察量表”,每个维度设置基础级、发展级、卓越级三级指标。语文组教师每日开展“群观课”与“微教研”,用手机随拍课堂片段成为常态,观课后围绕“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展开讨论,并开发出多种课型范式。

技术赋能:构建“励才大脑”智慧中枢。开发数据生态系统,基于学生课堂微表情识别、教师用语习惯、语音情绪分析等多种AI算法,实现教学行为的深度多维解析;创设“虚拟教学”系统,支持教师进行仿真演练;形成智能支持体系,教学设计AI助手提供“学情画像→目标匹配→资源推送→策略建议”全流程服务;借助“AI作文批改系统”,分析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亮点与不足,自动生成个性化提升建议。

实践创生:推动教学研共同体持续迭代。开发“一案三单”(预学单、共学单、续学单)资源体系,培养“设计—实施—反思”的闭环逻辑,配套开发《预学任务设计指南》等9类资源包;建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依托“云平台”“希沃白板”实现快速迭代、全员共享;构建“首席教师工作坊—学科实验室—青年教师成长营”三级孵化体系;创新“临床式课例研究”,通过4K超高清录播系统实现教学切片精准诊断;开发“名著剧场”项目,语文教师联合美术、音乐、信息教师,指导学生将《西游记》等名著改编为课本剧并进行展演。

学生成长新路径

角色觉醒:实施领导力培养工程。打造小老师生态系统,构建“选拔—培养—认证—履职”全链条机制,设立小老师成长学院;形成“1+3+N”传帮带网络(即1名小老师指导3名语文骨干,辐射N名普通学生);开发领导力发展阶梯课程,设置课堂协理员、语文早读小老师、AB组长等12种角色体验岗位;建设学生自治共同体,创建“和合学生发展议事厅”,开发“校园服务责任地图”,并海选金牌解说员。

能力进阶:构建PBL深度学习体系。建立“基础型—拓展型—挑战型”三级项目群,涵盖“校园微生态圈设计”等多个项目;创设“双师三导”模式(学科教师+行业导师,过程指导+方法引导+价值疏导);设计“学科+”主题模块,引导学生围绕“家乡文化”主题,完成“老街故事采编”“家乡美味搜寻”,形成图文并茂的《姜城记忆》《舌尖上的家乡》写作集。

素养沉淀:完善成长证据系统。构建“认知素养—创新能力—社会情感—文化底蕴—生涯规划”五维发展模型;开发语文素养评价量表,每周制作学生作品微视频,收录预学成果、共学优化、随笔日志、同伴互评等成长证据;构建“数字画像+人工诊断”双核分析系统,生成个性化发展建议书,为所有学生建立专属“语文成长档案”,完整记录从朗读录音、深度阅读到创意写作的成长轨迹。

学习空间再开发

物理空间再造。教室采用“围坐”布局,四面墙均安装白板,每组配备可移动小白板,学生可随时上板展示,组内再分AB小组,讨论活动半径优化至1.2米,成果可视化已成为教学常态。教室外设置“阅读角”与“展示墙”,摆放学生推荐书籍,墙壁成为“思维展示墙”,贴满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

虚拟空间延伸。“励才大视野”资源库建成“生命”“科技”“文化”“时政”4大主题模块,录制语文课1000余节,教师可随时访问虚拟课堂;在希沃白板“诗词闯关”小程序上,学生通过背诵、吟唱、绘画等方式解锁关卡;搭建“云端辩论台”,学生可开展线上辩论赛。

心理空间激活。设计写作升格评价量表,形成师生“目标—现实—选择—意愿”共同成长闭环;设立“语文进步银行”,记录学生的每一点突破,如“主动担任小老师指导短文阅读”等。

学校这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系统性变革,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模样:真正的优质教育并非筛选“尖子生”,而是成就每一个孩子。在实践中,“分级阅读计划”让学生从古典诗词与流行小说中找到心灵的共鸣,原本怯于开口的学生敢于在小组中自信表达;我们坚持“技术为育人服务”的原则,让“AI古诗鉴赏”成为赋能教师而非替代教师的智慧工具;我们感受到空间重构的力量,当名著阅读课移至书香弥漫的阅览室,学生在沉浸式氛围中对经典的理解更加深入,眼中也焕发出别样光彩。这一场从“教”到“学”的课堂生态重构有力证明:当教育真正回归并尊重生命成长规律,无需刻意雕琢“尖子”,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出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曾获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积极语用’视域下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