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土,向美而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深耕乡土,向美而行

——乡村教育优质发展的丰小实践与思考

编者按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背景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重中之重,其中,缩小教育资源城乡差距尤为关键。本期“影响力学校”以“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为主题,聚焦乡村学校,呈现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取得的成果,分享成功经验与实践反思。

■刘静

扬中市丰裕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丰小”)建于1932年,9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守乡土情怀,以“创办一所满足生源多样性需求、具有乡土特色的有质量的乡村小学”为目标,秉持“丰知裕行,心灵手巧”的教育理念,以“向美好出发”为校训,通过剪纸艺术串联起校园的每一处角落,用温暖关怀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悄然绘就了一幅“剪撷童趣,奠基美好人生”的动人画卷,为新时代乡村教育优质发展提供了有益样本。

强化党建引领,

铸就乡村教育“根”与“魂”

丰小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建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引导全体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立德树人的思想基础。

构建“党建+队建”一体化育人模式。将少先队工作紧密融入党建工作,通过选拔和培训少先队干部、开展“寻访英烈足迹”“红色故事我来讲”“党建带队建红领巾寻访”等主题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党员教师与少先队员携手走进社区,开展“璀璨花灯度元宵”“情暖三月,志愿同行”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加强意识形态与党风廉政建设。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深入调查并及时处理违反师德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通过党纪学习、警示教育、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廉洁自律能力。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带头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改革,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实施“党徽闪光”“党员牵手”“支部联姻”等工程,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乡村教育“质”与“效”

面对“双减”政策和新课标要求,丰小聚焦内涵发展,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引擎,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精细化管理夯实常规。严格执行《扬中市中小学实施精致化教学常规管理十项制度》,加强教学“六认真”检查与反馈,推行推门听课、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常态化。强化“三表”管理,确保国家课程开齐上足,保障学生体育锻炼、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学课堂”追求高效。深入推进“实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符合校情的“学历案”研究,构建“三实三丰三美”的课堂范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倡导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加强作业研究与管理,实行分层作业、作业公示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轻负高效”。

多措并举赋能教师发展。实施“12358”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搭建“丰小青年教师成长营”平台,通过师徒结对、教学比武、基本功训练、读书分享、对外展示等多途径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培养了一批市、县级骨干教师,形成了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多元评价体系引领成长。完善以综合素质提升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态度、成果等多维度表现。开展教师教学多元评价,为教师提供全面反馈,促进其专业成长。设计并使用“向美成长”评价手册,将“五育融合”理念融入评价全过程。

打造特色品牌,

彰显乡村教育“特”与“美”

丰小将非遗剪纸特色作为学校优质发展的突破口和亮丽名片,实现了从“特色项目”到“办学特色”再到“文化品牌”的跨越。

“信天游”剪纸,传承与创新并重。自2005年起,学校引入并深耕“信天游”式脱稿剪纸艺术,不画底稿,随心而剪,充分释放儿童的天性与创造力。编写了全国第一套覆盖低、中、高年段的校本教材,每周固定课时,全员参与,营造“人人有剪刀,个个会剪纸,生生有作品”的浓厚氛围。

“剪纸+”课程,实现“五育融合”。以省级课题“基于‘五育融合’的‘向美’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引领,构建“向美”课程体系。巧妙地将剪纸与“五育”深度融合,开发“廿四剪”“健康美”“品德美”等系列“剪纸+”跨学科课程,使剪纸成为贯通“五育”的桥梁。

文化浸润与环境育人。精心打造校园剪纸文化环境,从楼道主题设计、班级文化布置到建设专属剪纸展厅、党史长廊,让校园成为“非遗剪纸博物馆”。剪纸元素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心灵,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成果丰硕,辐射海内外。学生剪纸作品曾被作为国礼赠予丹麦女王,并多次在国内外展演、比赛中获奖。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推进非遗进校园先进学校”“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等。剪纸社团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生动载体。

推进融合教育,

践行乡村教育的“容”与“爱”

作为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校,丰小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每一名特需儿童,探索促进乡村学校融合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普特共赢的校园文化。重塑“向美好出发”的校训内涵,强调包容悦纳之美,营造“尊重每一个,发现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校园氛围。通过合作团队、互助小组等形式,促进普特儿童相互理解、共同成长。

“1+1+N”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以国家基础课程为核心、个性发展课程为补充、资源教室课程为补偿的课程体系。为特需儿童制订“融合学历案”和个性化学习单,实施“双师课堂”,提供课前导学、课中支持、课后跟踪的全过程帮助。

专业支持与资源保障。设立融合教育办公室和资源教室群,配备专职资源教师,开展口语强化、运动康复、心理调适等个性化训练。加强与特教指导中心、医疗康复机构合作,借助巡回指导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确保特需儿童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

“学特研普”提升育人境界。通过学习特殊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引导教师建立多样化的学生观、基于评价的教学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反哺普通教育,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教育情怀。

构建协同体系,

凝聚乡村教育的“德”与“行”

丰小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路径,在德育的园地里深耕细作,让每一个生命都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强化少先队建设。以《中小学生守则》为准则,从细节入手抓常规——清晨入校时的微笑问候、课堂上的专注倾听、课间的文明游戏、食堂里的安静就餐……通过每日巡查、每周评比、每月表彰,引导学生养成“自律、自信、自强”的良好习惯。校园里,“轻声慢步靠右行”成为常态,“文明用语挂嘴边”成为风景,文明之花在每个角落悄然绽放。

完备德育工作体系。构建“美好德育”课程体系,设置节日、家国、仪式、体艺、劳动、家校六大课程,开展“吾悦广场义卖”“我为老师画个像”“月满华诞”“情满双节”等活动,并结合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评选“向善娃”。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大政方针,尤其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重要论述和政策,开展班主任论坛,分享班级管理的“金点子”,提高班主任的师德水平、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

深化家校社共育。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会议,举办家长学校活动、“爸爸俱乐部”等,传授家庭教育科学方法。积极拓展社会教育资源,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开展“小桶稻”种植活动,走进南湖农场、三茅街道友好村、培根师范旧址、渡江文化园,让思政教育在真实场景中落地生根,滋养学生心灵。

提升服务质量,

筑牢乡村教育的“坚”与“稳”

丰小紧紧围绕“创新管理,精细服务”的工作主线,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扎实有序地完成各项后勤保障任务,为学校优质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推进精心的后勤管理。学校对采购、资产、维修等流程进行标准化梳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工作流程。定期对教学楼、教室、空调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保养,建立详细的设施档案,便于追溯和管理。推行网格化管理,明确区域责任人,实现设施管理全覆盖。

打造安心的食堂管理。学校以“阳光食堂”信息化平台为抓手,全面推进数字化管理,推动全流程公开透明。推行行政领导陪餐、家长验菜等制度,增强监督实效。为提升供餐品质,注重菜品多样化和营养搭配,开展“我爱吃的菜”意见征集,持续优化就餐环境,努力打造“健康、放心、满意”的校园食堂。

完善放心的安全管理。安全工作始终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丰小构建了全员安全责任体系,制订层级责任清单,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实施“一岗双责”,将安全责任贯穿到教学、后勤、活动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每月对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检查,形成“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闭环管理模式。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向美好出发”的信念,以美育课程基地建设为引擎,深化“五育融合”,通过内部挖潜、特色创生、协同融合等方式,走出一条优质化发展之路,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受到有质量、有温度、有特色的教育。

(作者系扬中市丰裕中心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扬中市学科带头人,镇江市“169工程”学术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