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人口变迁下乡村教育优质均衡的破局之路
■姜树华 丁佳铃
受到新型城镇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南通乡村地区正经历着深刻的人口变迁,这一变迁对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乡村学校面临着生源减少、教育资源分散等“空心”之痛,如何实现乡村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十五五”期间,南通亟需因时而动、因势而变,构建适应新时期特点的区域学校布局动态调整机制。
现实之困:城镇化浪潮中
乡村教育“空心”之痛
乡村学校“空心化”现象凸显。“十四五”以来,南通市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由“十三五”时期的峰值降至约原先的40%。新生儿出生率持续走低,叠加城镇化进程加速,适龄儿童向城镇集中,导致乡村学校生源锐减,形成“空心校”。部分乡村小学出现单轨制、新生班级学额个位数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引发校舍闲置、设施荒废等问题。
乡村学校“弱师化”现象突出。师资力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乡村学校“弱师化”现象突出。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乡镇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配置不足,乡村小规模学校艺体、心理健康等专任教师缺口突出,学科结构性缺编问题亟待解决。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年龄老化、中青年断层、性别比例失调现象普遍,部分教师因伤病等原因“占编不教”,加剧编制压力。
乡村学校“暮气化”倾向加剧。受生源萎缩、部分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乡村学校“暮气化”倾向加剧,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活力。
破局之策:统筹推进
乡村教育资源优化
为有效解决乡村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推动乡村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以《“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为政策抓手,统筹推进乡村教育资源优化布局。
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动态响应生源变化。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是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应对生源变化的重要举措。要依法撤并生源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小规模学校,推动相邻村小整合至乡镇中心小学。在撤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学便利性和家长意愿,制订科学合理的撤并方案,妥善安排学生的转学事宜。要在偏远地区保留必要教学点,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权益。对设施老旧的镇区学校实施改建或新建,确保硬件达标。
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共享共建。推动区域内教育闲置资源的统筹利用,避免出现“一撤了之”导致的资源闲置或者变卖处置等现象,鼓励成立中学段或幼小初贯通集团学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闲置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室、体育设施等资源,供周边集团学校按需使用。鼓励相邻学校共建共用各类体验学习场域,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水平。
强化师资统筹,激发队伍活力。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加大职称名额倾斜力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施集团化“走教制度”,弥补紧缺学科短板。构建“乡村教师工作坊和市级名师引领、乡镇骨干带动、学校骨干示范”的三级管理模式,打造“专业发展共同体”,引领带动乡村教师成长。
创新办学标准,打造“小而优”范式。避免“老船票登新船”的思维与做法,尝试制订并推进《南通市“小而优”学校办学标准》,鼓励各县区创新管理机制,制订与新时代、新农村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乡村学校办学制度。在场地、师资、信息化、课程设置等方面创新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新时代乡村教育“南通模式”。
建立保障机制,实现整体联动。优化乡村教育资源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财政、人社等多个部门和方面,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整体联动,为乡村教育资源优化布局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简介:姜树华,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丁佳铃,中小学一级教师,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校务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