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无毕设”本科生今日完成答辩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试点毕设多元评价改革——

首批“无毕设”本科生今日完成答辩

本报讯(记者 缪志聪)11月27日清晨7:40分,何骁垚沐浴着晨光,忐忑地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院7109教室。作为该校自动化学院的一名大四毕业生,8点整他将第一个参加“本科生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就在10月份,南航正式发布试点通知,为2026届毕业生带来了“毕业新选择”。与何骁垚一样,今天首批19名学生均要完成答辩。据介绍,此次试点明确“高门槛、严审核、强关联”三大核心原则,高水平竞赛获奖、学术论文发表、创新实践项目结题与发明专利授权等四类成果可替代毕设或论文,用“硬杠杠”精准对标专业核心能力。

近年来,该校本科生在校期间100%参与创新实践项目或学术竞赛。“毕设的目标本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四类成果说明应已具备相应能力。”该校教务部部长孔垂谦解读说,试点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破茧”,让每个学生找到适配自身特长的成长路径,在各自赛道上“对味”成长。

在答辩现场,记者看到首批答辩的学生分布于多个院系,有过全国竞赛高等次奖项或在SCI一区发表过文章经历,答辩中展现了较高素养。

“与以往写论文相比,答辩环节确实更轻松。但答辩过程更多考验的是平时功夫,实际要求更高。”陈子昆是首批“无毕设”学生中唯一的文科生,他这次的答辩主题为《国产大飞机境外适航认证的法律路径研究——以C919为例》,“整个答辩更偏实践,富有挑战性”。

对参加“无毕设”答辩的学生来说,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从“被动完成毕设”向“主动谋划发展”转变。最终的校级现场答辩是“终极考验”,通过率原则上不超过三分之二。未通过者可无缝衔接常规毕设流程,不耽误正常毕业。根据要求,此次答辩的所有成果必须是学生在校期间以南航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且未用于替代其他课程学分——既保障成果的专业性,也避免“跨领域凑数”。

答辩组组长赵蕴龙告诉记者,此次评审围绕“成果与专业关联度、学生核心贡献度、成果创新性、报告质量、答辩表现”五个维度开展,“有创新实践经历,说明可能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现场考量还必须达标”。

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施行,明确将实践成果纳入学位授予标准。“我们要确保替代标准与毕设教学目标一致,同时严格对接教育部抽检要求,实现‘改革不跑偏、标准不降低’。”孔垂谦表示,这场“毕设多元评价改革”,不仅是南航人才培养的“自我革新”,更有望为高校破解“培养模式单一”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