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队攻克行业难题,斩获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为“中国油壶”装上“智盾”
■本报通讯员 许怀芝 周可可 李丽

图为项目组团队在油厂实地调研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国油智盾——用精炼装备技术补齐本土菜籽缺陷”项目脱颖而出,斩获职教赛道金奖。该项目团队凭借其研发的“国油智盾”智能精炼模组,攻克了长期困扰菜籽油精炼行业的关键技术难题,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菜籽品种多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复杂而细微。传统压滤设备难以滤除极细颗粒,这些“隐形杂质”不仅影响油脂的清澈度与口感,还会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催化氧化反应,导致油脂易酸败、保质期缩短,整体品质难以提升。长期以来,这一问题成为制约我国菜籽油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卡脖子”难题,严重影响了行业竞争力。“国油智盾”的问世,成功解决了20至50微米杂质难以滤除的行业共性难题,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行业的痛点,就是我们攻关的起点。”项目组成员吴佩霖介绍说。面对这一困扰行业多年的共性难题,扬工院师生毅然投身于“微米尺度”上的技术攻坚战,立志为中国菜籽油精炼产业装上“智盾”。
技术突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团队最初尝试在搅拌桨叶上集成吸附功能,希望通过一体化设计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然而,实验屡屡受挫——搅拌不均、吸附材料快速失效、成本居高不下……经过一次次复盘,在指导教师许晓东的启发下,项目团队创新提出“搅拌与吸附功能分离”的设计理念,开发出集成底部金属搅拌桨与顶部高分子吸附膜的智能精炼模组,实现对20—50微米杂质的精准吸附与高效去除。
材料研发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最大挑战。为找到强度与孔隙率兼具的吸附膜材料,被团队成员戏称为“膜法师”的学生宋昊每天泡在实验室,测试了上百种高分子配方。“那段时间,我连做梦都在想材料的孔隙率和结构稳定性。”宋昊笑着回忆,当找到理想的吸附膜材料时,实验室里废弃的试验材料已装满数只麻袋。
样机的成功只是迈向应用的第一步。团队带着模组入驻合作企业进行中试,却在复杂多变的生产现场遭遇新的挑战——不同的油料批次、波动的温度与流速,让模组的稳定性大打折扣。“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是住在车间里。”吴佩霖笑着说,“跟着工厂师傅三班倒,实时监控数据、调整参数。脸黑了,人瘦了,但模组却在一次次调试中越来越‘聪明’。”最终,通过不断优化、适配,“国油智盾”在实际生产线中展现出卓越性能,真正实现“提标降本”。目前,该项目已申请多项专利。“我们立志打造中国菜籽油精炼装备的第一品牌。”指导教师许晓东说。
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的展示现场,金奖证书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而比奖牌更闪亮的,是这群年轻人用智慧与汗水为中国智造注入的青春力量。
近年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励师生“扎根中国大地,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创造真价值”。“‘国油智盾’是技术创新的成果,也是扬工院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案例,更是广大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薛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