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确保为教师减负工作落地见效
■本报评论员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严格发文审核、规范督查考核、管理社会事务进校园、严控教师借调、精简数据填报、健全课后服务保障、完善监测核查、强化部门协同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为教师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8条“硬措施”直面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问题,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依据。
中小学教师减负不仅是教育领域广受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也是需要长期解决的社会痛点、难点问题。让教师过多地承担主责主业之外的工作任务,势必占用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从而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通知》的出台为减轻教师负担提供了方向指引,如何将各项具体要求落到实处,让好的政策措施立竿见影,是各地各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教师减负要加强政策宣传,形成社会共识。要通过内宣与外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教师减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关心支持中小学教师发展,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为教师减负要加强系统谋划,做到统筹推进。多年来,为教师减负工作长抓不懈,但教师负担重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原因在于各类“进校园”活动审批制度不完善,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令教师和学校被深度裹挟、难以适从等。各地要将教师减负工作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教师减负与基层减负等各项工作,保持教师减负高压态势;通过制订工作清单,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细化工作任务节点,对照政策清单检查落实情况,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地进行治理。
为教师减负要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共治合力。减负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各级政府要当好“守门员”,把教师减负纳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重点工作清单;学校要当好“护航者”,优化教育教学管理,不随意向教师摊派任务;家长和社会要当好“支持者”,给予教师充分的理解与信任。同时,要加强与纪检监察、网信、公安等部门的联动,开展联合督查,强化追责问责,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为教师减负并非一蹴而就,只有拿出实招硬招,把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给予教师足够的空间与信任,才能让教师从从容容教好书,让校园回归宁静和专注,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