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省持续推动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精准兜底、赋能成长、温情服务、规范提质”的资助育人体系,以发展型资助赋能大学生成长成才——
从“一个不能少”到“一个不能落”
■本报记者 李大林 杨潇 见习记者 罗嘉一
从“暖胃”早餐到“暖冬”冬衣;从“暖归”返乡到“暖行”就业;从“免申即享”到“即申即享”,再到“应享尽享”;从物质帮助到道德浸润,再到能力拓展、精神激励……近年来,江苏学生资助工作的暖心故事频频“出圈”,不仅体现出我省学生资助工作的效度、力度,更彰显资助工作的温度和走向更深层次教育公平的时代刻度。
“随着时代和社会进步,我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持续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精准兜底、赋能成长、温情服务、规范提质’资助育人体系,多措并举赋能大学生成长成才。”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吴昊表示。
织密保障网,兜底有力度
在南京晓庄学院,每年开学报到日的那抹亮绿色都是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无忧入学,该校设置“绿色通道”办理点,为没带齐学费又没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办理入学手续。现场工作人员还向学生们详细介绍资助政策,让他们吃下求学“定心丸”。“今年开学日当天,我们还特别准备了214份新生困难补贴,每人400元,用信封装好现场发放,这是我校优化资助育人机制、夯实保障型资助基础的重要举措。”南京晓庄学院副校长鲁学军说。
学生资助是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和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切实完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以“精准化识别、全覆盖保障、多元化供给”为原则,努力织密全链条保障网,筑牢学生求学无忧的坚实屏障。
2000年,江苏率先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多年来,我省不断完善高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多元资助项目,健全“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保障体系,目前已形成“应助尽助、应享尽享”的政策闭环。据统计,2025年,省财政统筹安排下达高等教育资助资金39.76亿元,预计资助学生61.42万人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1.6亿元,惠及学生13.3万人。
聚焦“精准”资助,江南大学创新采用“数据监测+学院审核”双轨模式,为特定学生群体提供“无感知”资助。实施过程中,该校将隐性资助细分为发展帮扶、精准认定、兜底资助三类,其中精准认定型资助通过校园卡食堂消费数据进行初步匹配,再经学院核实,对确有困难的学生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确保资助精准触达需求。该模式自2024年11月实施以来,已有543人次获得各类隐性资助30.59万元。苏州大学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依托 “云中苏大”平台和“智慧学工”系统,共享学工、教务、招生、后勤、财务等多部门数据,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信息数据库,实现学生基础信息、消费数据、学业情况、行为轨迹等多维度数据整合,通过分析校园卡消费、宿舍出入记录、获奖与违纪等数据信息,生成学生“线上数据画像”。
记者采访了解到,早在2010年,我省就搭建起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平台建设实现学生资助工作数字化、无纸化,资助管理流程化、标准化,项目审核规范化、透明化,不断推动学生资助工作转型升级。2023年7月,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指导意见》,在立足现有资助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各级资助管理部门靶向指引作用,汇聚各部门育人力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服务,着力构建保障型资助与发展型资助并重的一体两翼资助服务体系。如今,省学生资助申请平台已整合民政、乡村振兴、残联、工会等多部门数据资源,通过“线上比对+线下核实”双向发力,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数据库,实现资助对象的精准画像、动态管理,确保“不错一人、不漏一人”。
提升获得感,服务有温度
“刷完卡才发现少扣了钱,心里特别温暖。”苏州城市学院计算机学院学生小朱(化名)口中的暖心之举,是该校近期依托信息技术打造的精准资助亮点。学生不用申请、不用公示,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保护了个人隐私。该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通过分析近5个月校园一卡通数据,精准筛选出“食堂用餐超100次且平均消费额低于15元/次”的学生355人,经学生工作处复核后,直接开通食堂刷卡8折无感支付功能。这一举措让资助覆盖人数从442人扩充至目前的797人,累计使用补助金额约1.8万元。
“我省学生资助工作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各高校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让资助服务更有温度、更有效率。”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刘振华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持续升级省学生资助申请平台,稳步推进资助申请、认定、发放全流程线上办理,基本实现“不见面”资助,让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费心。数字化赋能让资助工作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提升了资助工作便捷度和精准度,使每一笔资助都精准滴灌到需要的地方。
冬衣发放是东南大学资助育人重点工作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延续至今。近年来,东大创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暖冬”冬衣资助,通过学生勤工助学团队自主设计的“冬衣发放”小程序,优化冬衣选品及发放流程,减轻部分学生因衣物资助属性而承受的压力,推出“寓教于乐”新模式,在轻松的闯关答题中宣传普及资助政策,实现物质帮助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统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每年12月打造为“励志暖心月”,开展“一分钱爱心能量早餐”“一份返乡补助”等“寒冬五送”资助活动,面向特殊困难学生发放御寒冬衣,除科技防寒考虑外,还精心设计服装款式,避免学生承受被“标签化”的心理负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隐形”关怀。
“学生不问,我们不说”。江苏各高校“无感知、不评议”的精准资助模式,通过数据驱动、主动发现实现“资助上门”,用隐形资助守护学生隐私与尊严。不仅如此,我省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保持动态排查,将事实孤儿、特困家庭学生、突发困难家庭学生等列为重点关爱对象,实施动态监测和教育关怀,通过各项帮扶举措及时化解他们的突发困境。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依托专业力量提供心理疾病科普、心理疏导等多种形式的支持。
温情服务提升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方位获得感,温暖了学生的心灵。南京理工大学的“暖心饭卡”、南京邮电大学的“柚子饭卡”,将补助直接打到学生饭卡上,不公开、不做标记,把对学生的关爱变成一菜一饭的温暖;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融合“数据社区”理念,为925名外地学生发放返乡路费补贴共计27.75万元,冬季前为困难学生发放暖心棉被230床,全方位解决学生生活困难;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帮扶……这些暖心的资助方式,让受助学生在无声的关怀中成长,许多人毕业后主动回馈社会,形成“受助—感恩—回馈”的良性循环与善意回响,让爱心在传递中不断升温。
完善育人链,成长有效度
“在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岗位上,我不仅获得了生活费补贴,还在工作之余阅读了不少专业书籍,让我在经济独立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苏州城市学院学生小张(化名)说。
“资助不止于物质帮扶,更在于帮学生树信心、明方向。”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周玉玲表示,在做好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坚持“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帮扶对象涵盖经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重点关注存在家庭教育缺失、心理健康隐患、学业落后、就业困难等叠加成长困境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与无痕化隐私保护,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更健康、综合素质更全面。仅2024—2025学年,该校累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超过1300人次,为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成长锻炼机会。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资助体系不断完善,我省已基本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更好赋能学生成长,构建多元化育人链,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学生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升级,将物质帮扶与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相结合,从物质资助、学业辅导、就业帮扶、综合素养提升等维度为孤困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帮扶,让资助工作从托底解决“一个不能少”,转向助力发展“一个不能落”。
在省级层面引领推动下,各高校也结合校情生情积极创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全国首创“助梦启航”发展型资助育人无人机驾驶资格培训项目,累计资助近15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培训并取证。该校同时打造“资助+学科+文化+实践”育人新模式,在校内为学生提供1400个勤工助学固定岗位,并依托各学生组织发掘校内外勤工助学资源,常态化开展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课程,不断探索资助育人延伸效度,为困难学生未来发展添翼。苏州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资助工作全过程,通过实施“成长陪伴计划”,为每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提供价值引领、学业指导、生活辅导、精神支持等全方位陪伴。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核心需求,苏州大学还构建了分层分类的学生发展支持体系,在30个学院设立学生发展支持中心,按年级开展“适新立志”“固本强基”“攀峰攻坚”“奋进远航”四项行动计划,近一年累计开展生涯指导活动1250场,开设辅导课程548门,同时落实“一人一策”就业帮扶,通过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经济援助、心理疏导等方式,实现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全覆盖。
聚焦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我省还持续深化“苏乡永助”资助育人品牌活动,选树宣传资助工作典型案例与受助学生励志榜样,组织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参与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培训项目和省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训等。同时,不断强化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全省高校资助管理人员专题培训,围绕政策解读、对象认定、资金管理、育人服务、应急处置等内容开展系统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懂政策、有爱心、善服务、精业务”的专业化队伍。
“今后,全省教育系统将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持续完善多层次资助体系、稳步加大资助投入力度、不断优化资助服务流程,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就学、成长成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江苏力量。”吴昊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