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买一本书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去上海买一本书

■李清

周末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网红书店,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进过书店了。这让我想起书柜深处那本已经卷了边的旧书——那是二十多年前,我去上海时买的。

那时我刚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在苏南的一所中专教语文,同一年进校的计算机老师小刘和我思来想去,决定一起考研。那时候没有考研辅导班,互联网也才刚出现,网上查信息还不流行,在我们工作的城市也找不到针对性的复习资料。于是,我们决定去上海看看。

我们所在的城市离上海不算远,坐火车也就两个多小时,但那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尽管在南京上过大学,可走出上海火车站的一刻,还是瞬间被眼前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震撼了。我和小刘没心思多看,先赶到上海铁道大学咨询情况,接着就直奔上海交大。

早就听说交大是理工名校,没想到一进校园,就被那份古雅打动了。宽阔的梧桐大道枝叶遮天,路旁的红砖老楼透出沉静的书卷气。我们打听到校内有一家小书店,专门卖学习资料,两人顿时来了精神,顺着指引一路找过去。

书店的名字已经记不清了,门面不大,里面却挤满了人,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大家在书架间穿梭、翻找,还有人站在书架前低声讨论。那不是我常去的综合书店,也不是大学后门卖文艺书的小铺子——这里是各式各样的考研资料、专业教材和习题集,还有那么多埋头选书的人。那一刻,心里的迷茫仿佛找到了出口,一股莫名的力量从心底涌起,斗志一下子被点燃了。原来有这么多同行的人,我们并不孤单。

我和小刘在书店里挤来挤去,贪婪地翻看着各种书。专业课的教材我都还留着,公共政治我一向有把握,觉得不用额外买资料。最后,我只挑了一本考研英语单词书,厚厚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付钱时,我特意摸了摸封面,仿佛那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们不敢耽搁,匆匆赶回火车站。坐在返程的火车上,那本单词书一直被我紧紧攥在手里,油墨的清香混着车厢的晃动,让人心里特别踏实。

回到学校时已是华灯初上。我们去校门口常去的那家小餐馆,点了两份盖浇饭,各要了一瓶啤酒。灯光昏黄,饭菜简单,但我们吃得特别香。小刘翻着我的单词书,笑着说:“等我考上了,请你去上海的高级餐厅吃大餐。”我们对未来的那份憧憬,是真切的。

如今,想买什么书太容易了,网上下单,第二天就能送到家门口。甚至连实体书都不用买,手机上就能下载电子版。那本单词书我早就不用了,却一直留在书柜里。封面卷了边,书页泛了黄,上面的笔迹却依然清晰。那一年,我最终没有考上研究生。后来我离开了那座城市,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可这些年来,我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那段日子——上海街头林立的高楼,交大校园里的梧桐大道,那家拥挤小书店里和我们一样为梦想拼搏的身影,还有小饭店门口,两个年轻人拿着新买的书、眼里闪着光的模样。

这些年我又去过几次上海,却再没进过上海的书店,也没再走进交大校园。可在那家交大书店买下的这本书,它所承载的青春、渴望与勇气,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有些经历,无关成败,只关乎那个曾经积极向上的自己;有些书,也无关实用,它见证了一段闪亮的青春,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