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见”到“洞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看见”到“洞见”

——读《重新理解课堂》

■陈惠芳

《重新理解课堂》

贲友林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暑期伊始,我就收到了贲友林老师的新书《重新理解课堂》,心中甚是欢喜。这本书是《重新认识课堂》的姊妹篇,集中展现了贲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与独到感悟。书中不仅包含对教学本质的持续追问,更给出了清晰的实操路径,一系列可学可用的教学策略与实用工具贯穿其间。它能够引领我们不断迭代认知,重塑对课堂的理解,进而帮助我们突破教学困境,丰富课堂体验。

看见课堂:突破认知局限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争先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表达……”这是贲老师心目中理想课堂的模样。然而现实中呢?新书第一辑“课堂的模样”收录的7篇文章,描绘了贲老师眼中所“看见”的课堂。

“听了≠听懂了”,贲老师通过剖析真实课例,揭示了一个常被忽略的教学现象:很多教师更关注学生听讲的外在表现,却较少追问他们是否真正听懂。而学生也大多习惯于听老师讲,却不懂得如何倾听同伴的发言。于是,在许多课堂中,举手积极的往往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

“课堂上,教师是‘说’,还是‘不说’?”“课堂上,你会如何说话?”贲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引人深思。当下仍有少数课堂延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满足于“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单向输出。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并未真正意识到课堂上该说什么话,也没有深入思考该如何表达。有人曾记录贲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发现他讲解的时间仅约9分钟,而学生发言、交流与练习的时间则超过30分钟。如果我们也能留心记录自己课堂上师生的发言时间,是否也会引发我们的关注与反思?

在一节节真实的课堂、一场场师生对话中,贲老师捕捉了一个个熟悉的场景,从看似寻常的教学现场抽丝剥茧,唤起我们对日常课堂的关注、对学生真实学习的重视、对教学行为的审视。他的观察,让我们对课堂的理解从混沌走向清晰。

洞见本质:抵达教学新境界

教学的价值是什么?无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重新理解课堂》一书中,贲老师借助一个个课堂慢镜头的回放,帮助我们洞见教育的本质,从而抵达教学的新境界。

以贲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为例。课前,学生已尝试解答摆三角形的问题,并自己算出摆10个三角形所需的小棒数量。课堂上,贲老师组织同桌交流想法,随后请小嘉同学分享。然而小嘉虽然展示了算法,却解释不清列式的缘由。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师或许会选择换人回答、暂时搁置或回避问题,但贲老师没有。即使是在全国性小学数学教学论坛的借班上课中,他依然用20分钟时间直面学生的真实困惑,耐心鼓励、循循善诱,引导小嘉逐步理清思路,理解题目中小棒数量的逻辑。他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课堂上,既要学会交流与表达,也要学会倾听……这不正是数学新课标所倡导的“三会”核心素养的生动体现吗?

再看另一位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数学课。学生在解决“两款书包实际售价”问题时,贲老师详细记录了该教师的教学流程:从“两款”推进到“同款”,从单向选择发展为开放性问题——“有几种可能的结果”,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整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由此,贲老师联想到作业分层设计的议题。他建议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索性作业,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业分层不仅可体现在“做什么”上,也可以体现在“怎么做”以及“做得怎么样”上。

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重塑教与学的关系。贲老师通过一次次“看见”,反思每个教学行为的得与失,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他见我们所未能见,想我们所未能想,引导我们从整节课的设计,到一个教学片段、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层层深入,剖析本质。这不只是一场教育的觉醒,更体现了贲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虔诚与执着。

实践转化:课堂新尝试

课程与教学论中有两个著名的追问:一个是“斯宾塞之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另一个是“菲德尔之问”——“怎样学习知识才有价值”。由此可见,教学不仅要关注“学什么”,也要重视“怎么学”。在本书第四、第五辑中,贲老师通过《经典的游戏也需要创新》《“冷”处理,不能“冷”了学生的学习》《听课笔记与教案的双向奔赴》等文章,深入阐释课堂教学的新尝试,为我们重新理解课堂提供了典型案例与实践路径。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贲老师注意到有位教师用手机录下自己的课堂。这一做法引发了他的思考。贲老师建议,我们应以研究的态度“听自己的课”:可以采取“听、写结合,让研究慢一些”的方式,也可以开展“专题研究,让研究深一些”,更应坚持“持续研究,让研究久一些”。

在查阅教案的过程中,贲老师领悟到“听课笔记与教案的双向奔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教师课前撰写的教案,通常是对教材研读后的预设,侧重于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完整。而在做听课笔记时,教师则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发展,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评”一致性。因此,贲老师认为,教案与听课笔记的相互呼应,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此外,贲老师还提出“教师要提升看待学生的眼光”“评课,也需要有‘学’的视角”等观点。评课不仅要评教,也要评学;对教的评价,也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展开。从“以学定教,学为中心”到“顺学而导,以学评教”,教师同样可以在观课中实现自我成长。评课需关注学生“要去哪儿”,也要关注“学生怎样去那儿”,更要关注“学生最终到达了哪儿”……在新课标视域下,如何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加油站”,贲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全新视角。我们不妨成为他的同行者,随他一起朝向美好,徐徐前行。

翻阅《重新理解课堂》,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课堂是师生之间一次次心灵的对话,是一场场思维的冒险,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探寻自我的过程。课堂,是有情感、有温度的。诚如成尚荣先生所言:课堂是他的生命场,是他的研究所,也是他的实验室……贲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用心做事、深耕课堂,其行动深深感染着我。他从看见课堂的表象,到洞见教育的本质,再到在课堂上展开教学新尝试,在这段重新理解课堂的旅程中,他自信而优雅地前行。

贲老师的研究与探索启迪我们: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应坚守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永远奔赴在自己的“热爱”里。我们要不断深入认识和理解课堂,悦纳新知,优化自身的学科实践,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