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全力培养适配产业升级的高技能人才
■马顺圣
扬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是扬州市职业大学,成立于1984年,办学历史可溯源至1906年创办的高邮师范传习所。2025年6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为职业本科教育划定了“类型教育提质、服务发展赋能”的新赛道。近年来,我校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扎根扬州、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全力培养适配产业升级的高技能人才。
聚焦地方产业需求,打造产教科城融合“新引擎”。学校始终将“服务区域发展”作为办学出发点,以产教科城深度融合破解“教育与产业两张皮”难题。一是专业布局精准对接产业赛道。学校紧扣江苏“1650”产业体系与扬州“613”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13个高水平专业群,专业与产业契合度高达93.9%。近5年,学校通过“撤低效专业、停滞后专业、改传统专业、增新兴专业”,累计优化专业点53个,同步规划40个职业本科专业,为区域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定制服务”。二是顶层设计厚植产教科城融合土壤。学校主动打破校地边界,与3个国家级、7个省级园区开展战略合作,联合1752家企业构建“园区+企业+学校”发展共同体。创新建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产教融合机制,将校企合作深度、产业服务成效纳入核心评价指标。三是以重大项目推动产教科城融合落地。学校牵头建设扬州“341”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发起成立全国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功入选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以项目为纽带融合多方资源,与比亚迪、晶澳太阳能等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9个,与青岛海尔共建苏中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积极服务扬州“智改数转”,为扬州冲刺“万亿GDP城市”筑牢技能人才根基。
聚焦“双元制”改革,构筑技术技能人才“新高地”。学校以“双元制”改革为突破口,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以“新五金”建设提升育人成色。学校将“双元制”改革与“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建设一体推进。创新实践“资源—要素—课堂”三维联动课程改革,全校层面构建“问题采集—成果积淀—资源转化”课改赋能链,学院层面打造“能力进阶—师资适配—场域贯通”要素协同网,教研室层面构建“分层递进—情境模拟—产品驱动”课堂新形态。学校现已共建9个“双元制”专业,开展20个合作办学项目,重点打造12个高水平实践平台,并通过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二是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学校将“岗课赛证创”综合育人模式融入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实训项目。近两年,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1750名现代学徒,获12个国家级竞赛奖项,其中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4项金奖,金牌总数位列全国职业院校职教赛道榜首。三是以文化人培育“扬家匠”。学校创设“以红色文化为魂、以工匠文化为脉、以运河文化为韵”的三位一体文化育人范式,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个,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为地方企业输送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本土化人才。
聚焦实践赋能,树立服务地方发展“新标杆”。学校全面深化“政行企校”合作,服务扬州“三个名城”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党建赋能产业链,构筑引领产业发展“动力源”。学校与扬州市晶硅光伏产业链综合党委、邗江区纺织服装产业链综合党委、扬州市湾头镇玉器产业链综合党委等结对共建,建立党员技术协调攻坚小组,转移转化科研成果,共同培养产业人才,努力构建党建加强、产业升级、创新突破的“三赢”工作格局。二是打造高层次平台,构建创新策源“发动机”。学校建有13个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高端产教科融合平台。通过“聚点—连线—拓面—筑体”的“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模式改革,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实力跻身全国高职院校前50强,获评“全国服务贡献卓越高等职业学校”。三是下沉县域拓空间,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学校坚持先行先试,与高邮市政府合作共建总投资18亿元的高邮湖校区,2024年9月全部建成并顺利启用,已入驻近4000名学生,成为我省推动高职资源下沉县域的典型案例。
站在职业本科教育的新起点,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办学能力、强化社会服务,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十五五”时期学校改革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实践新篇章持续贡献力量。
(作者系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标题系编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