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苏州,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扎根苏州,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温贻芳

今年是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正式升格为苏州市首所职业本科学校。这不仅是学校的跨越,更是苏州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重大突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对我们而言,“升格”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学校的核心使命,就是为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而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抓手,就是国家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

这个联合体,不是松散的联盟,而是一个真正扎根苏州、服务产业的实干平台,整合了市域范围114家制造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本体及系统集成等产业头部企业资源,联合了14所院校与5家科研院所,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孵化、成果转移和辐射模式等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在联合体框架下,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扎实的进展。

一是打通了“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培养路径。我们通过联合体的14所院校开展了14个“3+3”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并首批推出了17门学分互认课程,让学生成长的道路更加顺畅。

二是动态优化了专业布局。我们围绕机器人产业需求,新增了17个专业,如“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将产业与专业的匹配度提升到91%。同时,我们与企业共同开发了74门课程、共建了17个教学资源库,确保教的内容就是企业用的技术。

三是打造了“既会上课、又能攻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依托近百个企业实践基地,实施“博士进企业”等计划,让教师深入产业一线,把最新的技术和项目带回课堂。

四是建成“1个核心基地+N个协同中心”的产教融合格局。学校以汇川工控培训中心、苏州工匠学院等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核心,带动了一批协同中心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产业实践环境。

五是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服务产业。学校组建了200多人的跨学科科研团队,针对企业技术痛点进行攻关,取得已授权发明专利171项,不仅助力“链主”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更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截至目前,学校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已经为苏州机器人产业输送了8000多名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了“育人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面向未来,我们的目标更加清晰。学校将继续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着力破解职业教育“分段培养、衔接不畅”等现实难题。我们的规划是,通过3年建设,建成一个覆盖苏州全域、融入产业链的智能制造工匠培养网络。

在培养模式上,我们将形成“中职夯实基础、高职深化技术、职业本科注重研发与集成”的三段衔接模式,目标是每年为苏州精准输送不少于1000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机制创新上,我们将与苏州各板块政府、龙头企业、中高职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形成“一板块一学院、一学院一特色”的布局。推动学生入学前与龙头企业签订《培养·就业协议》,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

在资源保障上,我们将联合建设3至5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和虚拟仿真平台。同时,完善“政府引导、校企主导、多方协同”的保障机制,确保这一体系高效、可持续地运行。

我们着力实现学生、产业与城市三方共赢:对学生,提供有保障的就业通道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对产业,精准供给高端技能人才,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注入动力;对城市,形成“苏州培养、服务苏州”的人才生态,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将勇担使命,为职业本科教育改革闯新路、为苏州乃至江苏的产业升级注入强劲人才动力。

(作者系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标题系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