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初心不改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百年传承,初心不改

■谢永华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创办于1918年,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发展而来,是我国第一所以“职业”冠名的学校。2019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学校。2020年6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我们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持服务江苏区域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办学定位,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本科教育特色发展道路。

构建“五有三性”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将“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五大特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专业特点,在“复合性、精深性、创新性”上精准定位,系统构建“五有三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推动公共基础课分层分类教学,专业基础课注重广度与深度,专业核心课强调“跨学院、跨专业、跨平台”的模块化整合,全程融入创新教育。设立“专业特区”和“卓越现场工程师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该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已培养四届7766名职业本科毕业生,其中超40%走上研发、工艺改进等高端技术岗位,用人单位满意度达100%。

对接“两个高端”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学校对接江苏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专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本科专业,构建以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为主干的专业集群,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100%专业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74%专业紧密对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们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9个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近年来,学校累计创建4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9门国家在线精品课程、34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并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坚持“立地实用”科研导向,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学校聚焦产业实际技术难题,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服务体系,并组建跨学科团队,共建17个高水平科研平台、24个博士工作站、216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校企联合研发的“全自由度磁悬浮离心式流体泵”攻克半导体核心部件制造难题。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建立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将省级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成果转移转化的“先锋站”和区域创新创业的“核心园”。因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学校获评东部地区“产教融合卓越高等职业学校”。

深化“分层分类”评价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实施“四大工程”,推动教师博士化、团队化、双师化、个性化发展。实施“招才引智”工程,聚焦“高精尖缺”,引进“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人才和企业技术骨干,连续举办六届“青年学者松山论坛”,现有全国技术能手11人、省技术能手63人、博士438人。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依托8个国家级、32个省级、60多个校级团队,推动青年教师进团队、进学科,实现“人人有团队”,统筹支持人才成长。实施“双师培育”工程,搭建校企混编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工作站”,聘请产业教授,设立2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为科研与技术双优人才。实施“分类评价”工程,建立以绩效分配为引领、以职称为抓手的分类考核体系,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实践型四类,设置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激发教师发展自主性与创造性。

推进“职教出海”国际化办学,提升中国职教影响力。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柬埔寨创办我国首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学校获批成立全国首家公办职教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伦敦南岸大学联合学院”,首届招收3个专业242名学生。牵头研制20本双语教材,在20多个国家使用,与华为等企业协同“出海”,共建境外实训基地,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4815名本土人才。

如今,职业院校已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有可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紧密对接江苏“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战略需求,构建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两大专业群为核心,与国家和区域战略高度匹配的专业体系,聚焦关键教学要素,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领军、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为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标题系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