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从从容容的幸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泰州姜堰以“校门口”为切入点,推动校园周边治理从单一保障转向综合服务——

托起“从从容容的幸福”

■本报通讯员 马军 钱佳俊

上午7点半,泰州市姜堰区康华小学门前一片井然有序。家长志愿者戴小燕站在校门口“一米安全通道”前,熟练地轻拉车门,学生姜予歌轻快地跳下车,沿着防护桩围合的安全路径步入校园。随着车门合拢,送学车辆即停即走,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阻滞。

校门口的“小环境”,关系师生的“大安全”。为此,姜堰区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用扎实的行动换来家长放心、学生安心,托起“从从容容的幸福”,提升了教育民生温度,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写下生动注脚。

聚焦难点堵点,

疏通进校“最后一米”

康华小学是姜堰城区学生最多的学校。以往,上放学时段人车交织、拥堵频发。姜堰区教育局聚焦堵点,联合交管部门实地调研、综合施策,将校门口机动车道护栏向人行道延伸并设置防护桩,形成“一米安全通道”,实现人车分离、快停快走,有效改善了校园周边的交通秩序。从康华小学的“一米安全通道”,到淮海小学的“通丝学带”,再到凤凰园小学的“爱心斑马线”等,各校因地制宜设计交通流线,用“小手术”解决“大堵点”,学生上学路更安心、更顺畅。

“路变宽了,变干净了!以前放学一出校门,有好多小摊车,走路都不方便,地上还有垃圾。现在,摊子都到旁边的疏导区了,门口清爽多了,爸妈开车来接也方便。”罗塘高中高二学生吴心语的话,道出流动摊点治理后的直观变化。

姜堰区教育局坚持“疏堵结合”,让曾经的“堵心路”变为家校之间的“舒心道”。一方面,针对流动摊点反复性强的特点,划定19处临时疏导区,实现城区校园周边全覆盖。同时,在学校周边布设智能监控设备,引入流动摊点违规经营AI识别算法,自动抓拍、预警违规行为,积极探索智慧化监管新路径。同步实施“打分评比”机制,得分靠前的可优先选择经营位置,有效激发摊主自律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部门联动,赋能学校“吹哨权”。在行政值班人员“站高峰”期间,每日巡查校园周边环境两次,一旦发现违规设摊等问题,立即向城管、交警等部门“吹哨”,相关部门在30分钟内响应并处置。联合多部门常态化开展“晨检夜查”行动,及时印发检查通报,落实整改闭环,推动各校举一反三,实现共查共治。

升级就餐环境,

守护舌尖上的“幸福体验”

中午12点,姜堰区实验初中校门口蓝色温馨小屋内,初二女生金诺一打开餐盒,坐在桌椅前惬意地品尝妈妈做的午饭……从容、温暖的午间场景,如今已成为姜堰区多所中小学校门口的寻常一景。

“我家孩子对蛋白类食物严重过敏,学校食堂虽然干净卫生,但很难完全避开过敏原。”学生家长周丽丽说出自身的顾虑。她家离学校不远,从孩子入学起就一直坚持送餐。“现在有了这个温馨小屋,再也不怕风吹日晒,饭菜不会凉,孩子吃得舒心,我们做家长的也更安心。”

姜堰区实验初中近3500名学生中,每个年级约有30人因特殊原因不在学校食堂就餐。有的学生因过敏体质、饮食禁忌或慢性疾病,需定制化餐食;有的少数民族学生,遵循特定的饮食习惯;也有的家长希望借助送餐,既保证营养,又享受短暂的亲子时光。孩子趴在电动车座上匆忙进食、家长在烈日或寒风中守护,这样的“游击餐”“将就餐”,不仅让家长揪心,也让学校忧心。

今年7月,姜堰区教育局联合天目山街道办多次实地调研、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将学校南大门东侧老旧的学生车棚拆除重建,打造为集餐吧、书吧和车辆存放于一体的多功能护学空间。“以前铁皮棚风雨难挡、冬冷夏热。现在‘拎包即坐’,真要感谢学校和社区!”家长吴秋云说。

“我们坚持不搞‘一刀切’,而是鼓励各校立足校情,因地制宜推进‘微改造’。”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东说,各校在实践中灵活施策。以实验初中为试点,全区多所中小学陆续开展校门口空间优化,切实提升家长送餐便利度:南苑学校在校门口设置配备桌椅和照明灯的“爱心小屋”,方便学生晚间就餐;姜堰四中巧妙整合资源,联合一墙之隔的便民服务中心和酒店,开辟出专门的学生及家长就餐休息区……针对家长反馈的“座椅不够”“防风效果欠佳”等问题,区教育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做到“收集一条,解决一条”。

从“匆匆忙忙”到“从从容容”,从“手忙脚乱”到“有条不紊”,从“路边将就”到“用餐讲究”,姜堰区各中小学校门口小小的空间,划出了孩子成长的“安全区”,也圈定了家长心中的“幸福半径”,共同绘就了家校社携手的“同心圆”。

拓展护学空间,

打造课后服务“温馨港湾”

傍晚5点左右是外卖接单的高峰时段。每到此时,外卖员曹勇都会暂时下线,赶到学校接女儿放学,将她送到与学校一路之隔的康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不少家长上下班与子女放学有“时间差”,面临“家长早到难落脚、学生晚接无处去”的难题。今年6月,针对这一群众关切,姜堰区教育局联合街道和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护学空间,从硬件设施到服务内容,全方位搭建孩子们放学后的“温馨港湾”。

“本着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阵地最优化的原则,我们拿出80%的空间打造护学空间,给孩子和家长提供贴心服务。”姜堰区天目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曹慧说。傍晚,走进该中心,只见处处窗明几净、环境雅致。一楼除办公区外,划分出三大功能区:南侧是约80平方米的共享书房,配备自助借还机、电子书借阅机等设备;共享书房北边货架按年级分类,整齐排放小学各年级的学习资料、优秀范文及错题集;一楼北侧是30多平方米的家长休息区,桌椅齐全,配备开水、充电宝、雨伞、急救药箱等设施,提供免费公益服务。二楼空间更为宽敞,消防体验馆、科技体验馆与情绪充电站、多功能室错落分布,为孩子们提供多场景体验空间。其中,科技体验馆西侧墙面还设置“能吹灭的灯”“哈哈镜”“人体导电”等12个科学体验项目。每天早7点半到晚7点,社区安排人员值班,全程细致服务。通过扫码预约,家长还可报名参与社区定期举办的亲子活动、安全培训等课程,服务资源实现了高效利用。

校门与社区中心之间这条短短的路,串联的是工作忙碌与悉心呵护的平衡,守护的是孩子们放学后的安全与舒适。“温馨港湾”稳稳安放了孩子们的课后时光,也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教育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