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教育浸润每颗年轻心灵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科技教育浸润每颗年轻心灵

■本报评论员

当少年的眼睛遇见牛顿的苹果,当硅基的智慧碰撞碳基的想象,当机器狗扛枪冲锋、与侦察兵协同完成任务成为现实图景,中小学科技教育就在年轻的心灵里悄悄种下梦想的种子。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系统擘画了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创新人才的宏伟蓝图。这不仅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落子。

科技教育不只是“兴趣班”,而是未来公民的“必修课”。加强科技教育意味着更加突出实践导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打破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壁垒和传统课堂边界,强化教育协同,注重素养引领,锚定关键问题系统发力。比如,不能将科技教育窄化为“科学课”,中小学科普课堂也不只是“玩机器人的游戏”。尤其是,开展科技教育不得简单地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防止功利化倾向和加重师生负担。

科技教育应是什么样的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如何走向“深改”,让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教育热点和社会风尚?除了《意见》提出的六大重点任务外,特别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注重把视角从“一门课程”转向“完整生活”、从“一本教材”转向“整个世界”。小学低年级重在创造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现象认知走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开展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而人才培养的源头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每个孩子心里都有十万个为什么和数不清的奇思妙想。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浪潮中,科学不仅是学科和学术,而且是政治,是思想文化,是价值观。中小学科技教育不仅关乎每个孩子的未来,更关乎国家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唯有以科技之光照彻基础教育的原野,让代码的诗行与齿轮的韵律成为青春乐章里的动人旋律,引导青少年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科技教育才能成为托举科技强国的坚实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