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下的孩子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彩虹下的孩子

■邱轶先

和声之中,听见彼此

这是十月第二个星期的周二,上午大课间,孩子们照例来到音乐室里练合唱。这学期他们升入三年级,整个班级成为学校的合唱班。每逢周二、周四的固定时间,音乐老师都会带他们练唱,我作为班主任则静静地陪在一边。《彩虹下的孩子》是他们学习的第一首合唱歌曲。

那天,分声部后的第一次练唱,孩子们既好奇又感到陌生。44个声音生涩、杂乱,像一盘散落的珍珠,各自滚落。有嗓音天赋的急于展示清亮的歌喉,把音调拔得又尖又细;腼腆或音准不好的,声音含在嘴里,嗡嗡作响;还有的干脆“滥竽充数”,根本没有发声。音乐老师一句句示范,一个个音纠正,严格而耐心。44个并非经过挑选的童声,学着控制呼吸的节奏,辨别音高与音长。

此刻,离第一次练唱已过去一个多月。秋日清朗的阳光爬上窗棂,悄悄落进孩子们专注的眼眸里,闪成一颗颗亮晶晶的小星星。坐在音乐凳上的他们,像一个个纯净的天使,音符是他们发光的翅膀。“噜噜噜啦啦啦——桨儿桨儿往前划,天边星光烛火染烟霞……”我惊喜地听出了不同声部的表达,童音轻盈地升腾,在七彩的光谱间碰撞、融合,仿佛踩着彩虹的拱桥,一路滑向天际的灯塔……

小彤,那个转学来时总躲在人群后排的女孩,曾如微弱的火苗,如今已被集体的暖风点燃,音色越来越稳定明亮。那个总抢拍子的小风,他的节奏不再是突兀的鼓点,而是自然地汇入那条名为“和声”的河流……两页乐谱唱完,尾音整齐收束,空气中仍回荡着轻柔的余韵。孩子们相视而笑,笑容里是共同的成就,更是新鲜的、无声的默契。他们不再是一群独立的歌者,而是一个完整的、呼吸与共的生命体。

带孩子们合唱,于我而言,是一份额外的工作。但我无怨——因为合唱不只是教会一个集体唱出一首歌,更是让小小的心灵与美的旋律、美的文辞共鸣,让他们从小学着在喧嚣的世界里,调好自己的音量,去聆听同伴的声部,去理解世界的和声。在一次次练唱中,孩子们渐渐懂得在旋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懂得最动人的声音,是当“我”汇入“我们”时所产生的共鸣。

节奏之间,跃过坎坷

二年级时,我们大课间的集体项目是边唱童谣边跳皮筋,孩子们跃动的身影与飞扬的笑颜,曾多次出现在媒体记者的镜头里。升入三年级,集体项目换成了跳长绳。

瞧,操场一角,那蓝白相间的竹节长绳,被两个孩子有力地摇起,有节奏地划出一道道弧线,像大地的脉搏,又像时间的钟摆。其余的孩子在绳边排成长队,一双双眼睛紧盯着起伏的绳影,像一群蓄势待发的小鹿。他们身体微微前倾,仿佛在聆听一个只有他们能懂的号令。

看准时机,他们箭步冲出,如飞鸟投林,似鱼儿入水。协调性好的孩子,尝试几次便成功了——跃起时,发丝与衣角齐飞;下落时,脚尖轻点,侧身闪出。也有的孩子胆怯想退缩,却在同伴一声声加油中,咬紧嘴唇冲进绳圈。有人偶然成功,惊喜地与大家击掌;有人被绳子打在背上、腿上,挠挠脑袋笑着跑开,迅速站回队尾,脸上不见沮丧,只有再来一次的跃跃欲试。

不知从第几天起,孩子们自然分成了两拨:一拨尚未熟练,他们不疾不徐地练习着,每一次跃起,都是对地心引力的挑战,是对内心恐惧的征服。另一拨则已技术过关,入绳出绳,一个紧接一个,鱼贯而入,首尾相连,流畅得像一首环环相扣的乐章。秋日的空气依旧闷热,无论哪一拨孩子,额头和鼻尖都沁着细密的汗珠,在阳光下,每一滴都像小小的钻石,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芒。

“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想做的梦从不怕别人看见,在这里我都能实现……”嗖嗖飞舞的长绳,高高跃起的身影,配上广播中令人热血沸腾的旋律,这看似寻常的场景,一次次将我的心点燃,这是力与美的交响,是童年生命力最本真、最蓬勃的绽放。

跳长绳,何止于强健身体?在有序接龙中,是协作与默契的磨合;在起起落落间,是将勇敢与韧性内化进筋骨。而成长的真谛,正蕴藏其间:看准时机,无畏起身,不言放弃,果决坚定——脚下的坎坷,终究会被跃过。

画纸之上,种下星河

又是一节美术课。美术老师因公派培训不在,代课的我打开了课件。非专业的我讲不出太多术语与技巧,却可以兴致盎然地陪孩子们一起欣赏范画,也可以不言不语,凝望他们的画笔在纸页上游走。

孩子们握着画笔,静静伏案勾勒、描摹。他们手腕悬移,指尖运力,马克笔与画纸摩擦出“沙沙”的声响——细碎而连续,如春蚕咀嚼桑叶,像生命在默默成长的密语。教室仿佛被施了静默魔法,楼下的嬉闹、窗外的风声鸟鸣,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的呼吸,早已与笔触的节奏合二为一。

孩子们的眼睛,是最专注的星辰,紧紧追随着笔尖游走,时而因思考微微眯起,时而又因一抹绝妙的配色而骤然闪亮。那目光仿佛穿透纸面,望向一个正被自己亲手创造的神奇天地。线条是思绪的轨迹,色彩是情感的流淌——他们就是笔下世界的造物主。

我轻轻走下讲台,悄悄穿行在座位之间。画纸在他们手下渐渐丰满、渐渐缤纷,逻辑正为想象让路。你看,平时比麻雀还爱叽喳的小天,此刻紧闭“话匣子”,画中的小象长着翅膀,云朵戴着墨镜;古灵精怪、亦美亦飒的希儿,笔下开着一家玉米理发店,顾客盈门,发型奇特多样;活泼好动、走路带风的小月,竟一个姿势坐了半节课——她正小心翼翼描绘彩虹尽头的那片薰衣草田,而彩虹之下,已立起一座会飞的房子……

静谧之中,正进行一场无声而盛大的创造。每一幅画,都是孩子内心世界独一无二的镜像。他们无需比较,也无需竞争,只安静地宣告:“看,这就是我眼中的世界,这就是我。”

午后的斜阳,让素朴的教室光彩熠熠。这方小小的创作天地,对孩子而言,是一片无价的精神沃土。绘画不再是单纯的技能练习,而是一场心灵的瑜伽,是孩子用画笔安静地、自由地浇灌自己的灵魂。

我轻轻走着,悄悄驻足,默默拍照,收藏他们的作品,也收藏氤氲在他们身上的艺术气息。我期盼下课铃晚一些响起,让这样沉静而美好的创作,持续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在这个总是匆匆赶路的时代,孩子心中常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它们需要一个无需翻译、直接流淌的出口。

音乐,是掠过心田的微风,是孩子们可以终身携带的隐形乐器,随时为自己弹奏生命的序曲。运动,是书写在身体上的无声诗篇,不只强健体魄,更赋予他们昂扬的生命姿态——永远向上,永远向光。绘画,是心境的显影液:狂乱的线条或许是情感的风暴,和谐的色调或许是心绪的安宁。画笔之下,所有情绪皆可被看见、被接纳、被安放。

音乐、运动、绘画——这些看似“无用”之事,却为灵魂筑起坚实的避难所。

愿每一个在彩虹下歌唱、跳跃与描绘的孩子,都带上童年里的这份“三原色”。愿他们长大之后,在功利的标尺之外,仍能开辟一片广袤的精神原野,赋予生活以质感与乐趣,在心田之上,架起一道永不褪色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