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耐挫教育从接受拒绝开始
——一次超越文本的语文教学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 黄晓瑜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壁虎借尾巴》时,我问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除了知道不同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用途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一个学生回答:“我觉得小壁虎很勇敢,它的尾巴断了,但它不哭也不闹。”
又有学生说:“小壁虎有不气馁的勇气,其他朋友都不借它尾巴了,但它还是不断找朋友借尾巴,如果我是小壁虎,我会伤心的,就不愿意再借了。”
这个学生的回答突然点醒了我,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遇到被拒绝的情况,如何正确面对被拒绝?于是,我和学生开始了一场关于“拒绝”的对话。
直面问题——分享挫折与真实心态
教师:同学们,课文中小壁虎找了3个朋友借尾巴,都没成功。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被别人拒绝的事情?谁愿意说说当时的心情?
学生A(慢慢举手,声音有点小):有一次我想跟同桌借彩笔,他说“我自己还要用”,我就不敢再向他借了,也不敢找别的同学借,怕再被说“不”。
学生B(立刻点头,举起手):老师,我也有!前几天我想让组长教我戴红领巾,组长说“我忙着收作业呢”,我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就再也没敢问。
学生C:我之前想让好朋友陪我玩游戏,他说已经约了和其他人玩,我之后都没主动找他玩过,怕他不愿意。
教师:谢谢你们愿意把这些经历分享出来,特别勇敢。被拒绝的时候,你们会觉得有点难过、有点害怕,甚至不想再试一次,对不对?
学生们纷纷点头,眼神里露出“老师懂我”的神情。
明确认知——挫折是正常的“小插曲”
教师:大家先看看课文里的小壁虎,它第一次找小鱼借尾巴,小鱼说“我要用尾巴拨水,不能借”;第二次找老牛,老牛说“我要用尾巴赶蝇子,不能借”;第三次找燕子,燕子说“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不能借”。它被拒绝了3次,比你们遇到的次数还多呢!
学生D(睁大眼):真的呢,而且小壁虎都没有表现出难过和伤心!
教师:是呀,而且你们想想,小鱼、老牛、燕子是不想帮小壁虎吗?不是的,是它们的尾巴有自己的用处,所以下次我们再遇到想求助的事被拒绝了,可以先想想“是不是有别的原因”,就像同桌当时要用彩笔、组长要收作业一样,不是“不喜欢你”,只是当时有别的事要做。
学生B:原来是我误会了组长啊……
教师:其实,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被拒绝”的事,就像天会下雨、花会凋谢一样,特别平常。
学生A(小声说):原来不是只有我会被拒绝呀……
教师:当然不是!老师小时候借字典,也被同学拒绝过呢!
正确对待——学习小壁虎,提升耐挫力
教师:小壁虎被拒绝3次后,是怎么做的呢?咱们一起回忆课文。
全班(齐声):找妈妈!最后自己长出了新尾巴!
教师:太对啦!小壁虎没有因为被拒绝就停下,而是换了一个朋友求助,最后还发现了自己的“小本领”。咱们今后遇到被拒绝的事,也学学小壁虎,试试“换种思路”这个小办法,好不好?
全班(齐声):好!
教师:比如,我们可以换个时间再问,借橡皮被拒绝,下次可以等同桌用完橡皮,再问“现在能借我用一下吗”;我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再试,想让朋友陪我玩,可以说“等你跟别人玩完跳绳,可以来和我玩一会儿吗”,说不定就能成功啦!
学生A(眼睛亮起来,举起手):老师!我下次借彩笔,就问“等你画完这一页,能把红色借我用吗”?
学生C(兴奋地举手):老师!我还可以和好朋友说“那我们可以一起玩呀”!一起玩的人多,说不定更有趣呢!
教师:太聪明啦!你们看,只要像小壁虎一样不放弃,多试一次、换个方式,说不定就能解决问题,还能变得更勇敢呢!现在谁还想说说,下次遇到被拒绝,你想怎么试?
学生们纷纷举起手,脸上的表情轻快了不少,声音比刚才响亮了很多。
案例反思:这次《小壁虎借尾巴》的课堂,本是按“读故事—识角色—悟道理”的常规流程推进,却因学生一句“被拒后我就不敢再借了”的意外发言,让课堂转向了一场更有温度的耐挫力教育。这次意外,不仅打破了预设的教学框架,更让我对语文教学如何联结生活、滋养心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抓住教学“意外”珍贵契机,敏锐捕捉学生隐性需求。最初设计课堂时,我只关注让学生理解“动物尾巴功能”“小壁虎尾巴会再生”等知识目标,却忽略了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人际交往敏感期,“被拒绝”“怕失败”是他们真实的心理困境。
这让我意识到,好的语文课堂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言细节,从看似“偏离主题”的表达中,捕捉他们未说出口的困惑。当多个学生附和“我也是”时,正是集体心理需求的信号,此时顺势引导,远比平时刻意设计的德育环节更具感染力,这样学习对学生而言才是更有价值的。
文本是联结故事与生活的桥梁,而非单纯的知识载体。在引导过程中,我没有脱离课文空谈“要勇敢,不要怕被拒绝”,而是以“小壁虎被拒绝3次仍不放弃”为着眼点,帮学生建立“遇到挫折很正常”的心理认知;再用“小鱼、老牛、燕子不借尾巴是因尾巴有用,而非不帮忙”,帮他们重构对“拒绝”的理解。这样借助故事人物与情节的引导,让抽象的“耐挫力”变得可感可知。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从来不是分离的,课文中的角色、情节,正是帮助学生解读生活、应对困境的工具,只有让文本与学生的真实体验碰撞,才能让语文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土壤”,也让学科育人成为可能。
育人需“轻说教,重方法”,重视榜样的力量。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当他们流露出“不敢再试”的胆怯时,“你要勇敢一点”这样抽象的鼓励是无效的。小壁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榜样。它在一次次求助中,不仅了解了小伙伴尾巴的用途,还发现了自己身上的本领,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这个过程能让学生从细微之处学习方法、领悟道理,逐步建立“我能行”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