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以空间之变赋能幼儿经验生长
■江阴市西郊中心幼儿园 唐胜娟 陈奕
学习空间并非仅指物理场所,而是以促进有效学习为目标,整合物理环境、社会互动、技术支持和教学法的综合性系统。其核心是支持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协作与反思。学习空间能为教育行为和人的成长提供空间条件和环境氛围,对学习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构建学习空间是我们实施课程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造路”博物班本课程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亲历完整的STEM造路项目过程,让幼儿与“现场”中的人、事、物深度融合、互动,产生认知冲突,建立新经验。
幼儿学习经验经历三个阶段:创意设计感官小路——探究不同的路造型——进阶游戏难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幼儿细心观察、大胆表达、创想设计、确定方案、分工合作,其自我生长的潜能不断被挖掘,新经验不断形成,同时专注、坚持、反思等学习品质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空间的教育意义正由“教育空间”向“空间教育”发生着变革。
第一次空间变革,学习空间拓展外延,助推幼儿对材料的多元认知
材料是连接游戏与幼儿的媒介,也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造路前,幼儿走出教室小空间,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探寻各种造路材料:砖头、鹅卵石、木板、木桩、贝壳、废旧PVC管、轮胎、塑料桶等。材料数量越来越充足,品种越来越多样。
幼儿在用收集来的材料模拟铺路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关于材料的问题:易碎、太小、易倒、不稳固……从而得出结论:在铺路材料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大小、牢固程度以及路面的平稳性。于是,大家决定选择适宜的材料来造一条感官小路,并向瓦匠爷爷咨询想法的可行性,最后大家选择用树桩、砖头、PVC管、轮胎、鹅卵石、防腐木等材料创造一条独具特色的感官小路。
幼儿经验生长脉络:幼儿在探究造路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空间慢慢转变为真实的社会大空间,观察和收集造路材料的兴趣上升。从眼前的几种材料到更丰富的材料,认知面明显拓宽;通过工程实践,幼儿直面真实的问题,探究点从关注材料外形到关注材料特质,学习更为主动和深入。
空间资源从独有走向共享。幼儿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走向新空间、寻找新材料、认识新伙伴,享用到园内所有空间资源,接触到更多学习主体,形成共享式学习生态。教师带领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从多条路径进行探索,将空间资源融入有趣的活动中,而后内化为相关学习经验。
空间利用从就近原则走向满足幼儿需要。教师遵循幼儿的“探路”需求,引导幼儿从教室小空间走向户外大空间,从观察寻找路到进入沙地尝试铺路,幼儿对材料的认知经验和铺路兴趣逐步增强。
空间样态从静态走向动态组合。打破本班教室内学习空间壁垒,形成延展性学习空间。在室内,幼儿发现造路材料有限,于是拓展到室外更加丰富多元的“材料库”,关注与收集多样化的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实现了跨空间的动态化学习。幼儿由自主探究逐步拓展到向他人学习、同伴互助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认知能力、实践体验、品格养成等动态发展。
第二次空间变革,学习空间交叠转换,赋能幼儿实践经验的深度生长
在“感官小路”游戏中,幼儿萌发了造路新想法。大家来到户外实地勘察,发现了许多问题:土质太硬、地面不平、有小树遮挡……新问题引发新探索,浇水、平地、修剪树枝……幼儿用不同方法一一解决难题。随后,幼儿将探究场转向教室,分组设计、集体讨论,“花朵路”“Z型路”“梯形路”等多种造型的路跃然纸上。
幼儿的探究场在室内外不断交叠:勘测小队分工合作,测量场地;模型组在室内建构模型;材料组邀请木工爷爷帮忙测量、切割材料。当幼儿把“游戏中的路”搬到户外实践场域中时,却发现砖块长度与路宽有差异、砖块叠放高度影响路的稳固性和安全性等。于是,幼儿再将探究场切换至教室,通过改变砖块摆放位置和叠放高度来稳固路的支撑点。
幼儿经验生长脉络:幼儿的学习具有即时性和易转移等特点,遇到问题要及时讨论、尝试解决,如果中间有延误脱节或者新鲜事物的介入,幼儿往往无法更好地回到彼时的问题情境,无法维持深度学习状态。所以,学习空间需要根据幼儿的学习状态及时转换,助推经验的深度生长。
由户外空间转向室内空间。当幼儿在造路现场发现问题时,亟待进行小组会议、问题分析、方案调整、实验操作等活动。此时,空旷嘈杂的户外环境容易影响幼儿团体讨论的持续性,而室内空间更有利于幼儿在过程中形成主动分享、专注倾听、深度思考的探究品质和学习氛围。
由室内空间转向户外空间。在室内经历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后,幼儿需要进行场地勘察、实地测量、材料切割、主体建造等活动。这时,室内学习空间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室外空间更能呈现真实的造路情境,给予幼儿更多发现与探索的机会。
室内空间与户外空间相互交叠。在解决造路问题时,不断进行学习空间的切换,能助推幼儿保持对活动的浓厚兴趣,体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获得新的学习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在交叠的室内外空间里不断提升,探究经验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中深度生长。
第三次空间变革,学习空间多维碰撞,推动幼儿游戏经验的融合共生
当平面上的造路已无法满足幼儿探究需求时,他们的奇思妙想便不断迸发——要给“勇敢者之路”设置有趣的障碍!依据游戏经验,幼儿提出增设“人形障碍”和大摆锤等游戏设施。为支持幼儿的想法,教师在室内开辟新游戏区:增添STEM编织工厂、人形障碍、纸箱迷宫、闯关小路模型设计等,室内游戏越发丰富。
幼儿在闯关小路游戏区玩得不亦乐乎,他们还试图优化游戏形式,把游戏关卡设置用到户外“闯关小路”中。
“闯关小路”难度再升级,幼儿迫不及待邀请小中班幼儿以及爸爸妈妈加入体验,并关注他们的参与兴趣度,添加大小型人形障碍,灵活调整响罐高度。此时,大家不约而同地爱上了“闯关小路”,幼儿的成就感不断提升。
幼儿经验生长脉络:随着幼儿探究需求的变化,教师通过对学习空间进行优化调整来回应、支持幼儿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幼儿游戏经验的深度发展。我们坚持教育空间中环境育人的整体性原则,让幼儿的学习空间实现多维延展和相互碰撞,实现从“有限空间”到“无限场域”的跨越。幼儿主动和直接地与真实世界中的人、事、物互动,体验探索的快乐。
学习空间关注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因而它的建构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能更有效地支持幼儿在丰富的体验和社会互动中生发出情境性、个性化的多元经验。
在幼儿的探究学习中,充分发现和延展室内和室外、园内和园外、生活和虚拟的学习空间,以幼儿的眼光和期待共创具有支持性的博物学习空间,能催生幼儿博物学习经验发展走向多元、深度和融合。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站稳儿童立场,最大限度打开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幼儿在多维碰撞的学习空间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游戏经验的融合共生,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共构‘小馆家博物馆’学习空间的实践研究”(D/2021/04/06)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