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可视化图标在家园收纳中的创新实践
■如东县青少年宫附属幼儿园 徐朗煜
班级与家庭收纳是幼儿园可视化学习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习惯养成与思维发展的隐性课程。然而,传统收纳实践中普遍存在忽视幼儿主体性、家园脱节及缺乏系统思维培养等问题。在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背景下,如东县幼儿园聚焦“视觉化学习环境建设”,创新性地将可视化图标的功能定位从“收纳工具”提升为“思维载体”。
概念建构:可视化图标与家园收纳的内涵解析
本研究中的可视化图标,是基于幼儿认知发展特点设计的视觉表征系统。它综合运用图形、色彩、实物照片、简笔画、抽象标识及思维导图等多种符号元素,清晰、高效地传递信息,引导收纳行为并激发幼儿思维,其核心特征是“可视化”与“功能性”的深度整合。
班级收纳聚焦集体场景,基于共同规则,通过可视化图标引导幼儿对各类物品进行分类、归位与秩序维护,形成自主收纳的集体行为模式;家庭收纳侧重日常生活场景,幼儿将集体中习得的收纳意识与方法迁移到个人物品整理中,逐步形成贴合家庭生活的个体收纳习惯。
二者联动体现为:规则共通,家园使用的视觉符号在逻辑和表现形式上保持一致;经验双向迁移,把班级收纳的方法迁移至家庭实践,同时在家庭中遇到的问题也推动班级策略的优化;评价协同,通过家园收纳日记记录幼儿表现,分析进步与不足,让引导更有针对性。
范式创新:可视化图标在家园收纳中的四阶框架建构
认知阶:建立图物关联,萌发收纳意识。本阶段核心目标是帮助幼儿认识图标功能,用直观的视觉符号建立“图—物”对应关系,同时锻炼观察力和基础对应思维。班级层面(侧重小班),在高频互动区域采用实物照片、影子或轮廓贴纸做图标,融入5以内数量、图形与颜色的对应,结合“图标找朋友”这类情境游戏引导幼儿识别关联。另外,用箭头、色块等视觉标记降低理解难度;在家庭层面,沿用班级核心图标,引导幼儿在整理玩具餐具时进行同类匹配与数量对应,初步养成“按图标归位”的意识。
操作阶:自主分类探索,产生标记需求。此阶段聚焦幼儿自主实践,引导其基于物品功能、材质、颜色等多元属性动手分类归置,发展观察比较、归纳推理能力与分类逻辑思维,初步培养问题意识。班级层面(侧重中班),设计“玩具找朋友”“送图书回家”等任务,鼓励幼儿动手分类并阐述分类依据,通过“动手做+开口说”,深化对共性特征与分类逻辑的理解;家庭层面,延续班级实践,引导幼儿参与制订家庭物品分类规则。
创造阶:自主设计图标,贯通经验表达。此阶段推动幼儿从“使用图标”到“创造图标”转变,发展符号化思维、逻辑思维与系统意识。班级层面(侧重大班前期),引导幼儿发现现有图标的局限,支持其结合区域特性与五大领域核心经验设计图标,通过同伴分享解读、实际应用验证,优化图标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家庭层面,创设生活化收纳情境,鼓励幼儿迁移经验,结合象形字、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等元素设计专属图标。
系统阶:整合思维导图,发展规划能力。作为三阶的深化,系统阶侧重引导幼儿从空间整体规划出发,把握收纳逻辑全局,发展系统思维、空间规划与动态调整能力。班级层面(侧重大班后期),引入树状图、括号图等工具,结合可视化底板实现空间逻辑对应:建构区将三阶图标匹配九宫格柜摆放,美工区按“工具”“装饰”“半成品”分类并制作橱柜分层导图管理材料,同时提供可调节板,方便随物品增减调整图标,强化动态规划意识;家庭层面,鼓励幼儿用思维导图整理衣柜、书架等,通过“家庭收纳分享会”交流整理思路与方法。
实践路径:可视化图标在家园收纳中的五环节操作流程
目标锚定:基于家园需求的双向诊断。此环节聚焦家园图书收纳的真实需求,通过双向诊断确立核心方向。班级层面,教师连续一周采用定点观察法记录图书区行为,发现“幼儿取书后随意放置”“不同类别绘本混放”等问题;家庭层面,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到,班级85%的家庭未对儿童图书分类收纳,20%的幼儿看完书随手丢。结合中班幼儿“能按物品明显特征进行简单分类”的发展特点,将核心目标确定为“引导幼儿按自身理解的类别分类,借助可视化图标实现自主归位,养成收纳习惯”。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避免成人主观预设,而是扎根幼儿真实行为与家园生活场景,为后续实践奠定贴合需求的基础。
图标设计:呼应幼儿分类的已有经验。此环节紧扣幼儿已有图书分类经验,引导其自主设计图标。班级实践中,教师引导幼儿分组整理图书区,观察发现,部分小组以图书物理属性(尺寸)为分类依据,形成小、中、大三类;另一小组关注图书内容主题,将其划分为人物、植物、动物以及玩具四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针对这两种分类逻辑设计图标,物理属性组用图形表征小、中、大尺寸;主题内容组用小朋友、大树、小狗和汽车玩具等具象符号对应主题。图标设计全程坚持“幼儿主导、教师支持”原则,确保符号表征与儿童思维同频,为后续自主归位做好铺垫。
场景应用:班级示范与家庭迁移联动。本环节针对图书收纳图标的真实场景落地,通过班级示范搭建方法框架,推动家庭迁移形成协同效应。班级层面,教师基于幼儿的两类分类逻辑,在图书架构建“横纵两维分类矩阵”,横向栏从左到右依次粘贴尺寸图标,纵向栏从上到下对应粘贴主题图标。通过集体讨论明确规则——先按图书尺寸找对应横栏,再按内容主题匹配纵向图标,随后组织幼儿分组实践“送图书回家”。家庭层面,布置“家庭图书分类”小任务,建议家长参照班级“分类矩阵”逻辑,结合家庭书架结构调整。同时,通过家园分类日记收集实践情况并在班级分享,强化经验迁移。
动态调整:基于家园反馈的持续优化。本环节立足图书收纳实践中的分类适配问题,结合中班后期幼儿思维特点,通过家园反馈联动优化图标与分类逻辑。班级层面,经过一个月实践后,幼儿自主发现原有分类局限:新增的《宇宙科普绘本》无法归入原有主题,尺寸分类中“中标记”涵盖范围过宽导致归位争议。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幼儿提出新增“星球”图标作为科普主题子类别,用“中标记+横线”(薄)、“中标记+竖线”(厚)细化尺寸区分,经集体投票后更新图标。家庭层面,“家园分类日记”反馈:故事绘本与识字卡片混放,电子点读书没有对应归类依据。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书的其他差异”,共设“读物类型”补充维度,建议家庭结合实际灵活增删。这一环节契合中班后期幼儿思维从“单一识别”向“多维关联”的发展,既解决分类适配问题,又助力幼儿理解“分类逻辑可根据需求调整”。
评估优化:从“行为”到“思维”的多维评价。本环节通过多维评估检验图书收纳实践成效,形成“实践—评估—优化”的闭环。评估方法具体如下:教师每日采用结构化观察表进行观察,维度包括“幼儿取书后是否主动对照图标归位”“归位准确率如何”“是否需教师提示”,每日记录并统计数据;家庭设计固定记录项,包括“每日图书整理次数”“归位错误类型”“幼儿自主调整行为”等,由家长每日填写并每周反馈。
此环节通过具体化的评估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可追溯,既检验“操作阶”目标达成度,也为“创造阶”能力提升提供支撑;同时通过针对性调整策略,形成“实践—评估—优化”的闭环,确保幼儿收纳能力向四阶目标稳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