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课程打底,赛事搭台,文化浸润……建湖县上冈镇复兴小学深入实施“2·15专项行动”,以足球运动撬动乡村教育——
点燃乡里娃的足球梦
■本报通讯员 陈浩 钟鑫 陈长柏
冬意初显,建湖县上冈镇复兴小学的绿茵场却热度不减。“传球!”“注意防守!”“好球!”……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五年级(3)班的女足小将李悦然一记漂亮的凌空抽射,足球应声入网,瞬间点燃全场。在这所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乡村小学,足球已从少数特长生的专属技能,转变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热潮。学校以实施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2·15专项行动”为契机,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着力打造特色“校超”品牌,让足球运动为乡村教育注入蓬勃生机。
课程打底,
绿茵场上绽放成长之花
“足球不仅是精彩的竞技运动,还是重要的育人载体。”复兴小学体育教研组教师马伟介绍说,该校勇于打破“足球仅靠训练队”的传统模式,构建了“基础课程普及、特色课程深化、拓展课程赋能”的三级课程矩阵,将足球教育全面融入教学体系。如今,每周一节的足球必修课已成为全体学生的“期待时刻”,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兴趣点、获得成就感。
在装备一新的教室,VR技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各级赛事中的阵型奥秘,而体育教师们则会适时播放球赛的精彩集锦,告诉孩子们:“梦想可以从脚下的绿茵场,通向更广阔的天空。”大课间时分,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开展绕桩、传递足球等趣味练习,体能锻炼化身为全员参与的运动嘉年华。学校还研发了《足球小将》校本读物,将足球历史与学科知识融合,实现素养的多元提升。
“以前总觉得踢球是男生的事,现在才发现自己也能踢得很棒!”四年级学生陈雨桐曾经是个内向的女孩,加入班级足球队后,不仅身体素质明显提升,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目前,学校已实现“班班有球队、人人会踢球”,31支班级代表队覆盖全校,足球运动真正成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必修课”。
赛事搭台,
校园内外激扬奋进力量
“我们的‘校超’又来啦!”今年秋季学期,复兴小学第三届校园足球联赛火热开启,这场被师生亲切称为“校超”的赛事,创下了参赛规模与场次的新高。此次“校超”创新采用“班级联赛+师生友谊赛+跨校交流赛”的三级体系,让足球激情贯穿整个赛季。
班级联赛中,小球员们奋勇拼搏,场边“助威团”的呐喊声响彻全场。师生友谊赛上,教师们换上球衣与学生同场竞技,引来阵阵喝彩。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学校还主动对接周边学校,开展跨校交流赛。六年级女足门将吴雨桐在友谊赛中多次扑出关键射门,她感慨道:“每场比赛都是一次成长。在比赛中,我学会了坚持与合作。”据统计,本届班级联赛已上演了60余场精彩对决,若算上师生赛与交流赛,总场次近百场。小小绿茵场,已成为培育拼搏精神的生动“育人大课堂”。
文化浸润,
足球精神深植学子心田
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软硬件的保障与各方协同赋能。学校以落实“2·15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投入,升级标准化球场,配备专业器材,并打造了“专业教练+体育教师+家长志愿者”的复合型师资团队。
学校进一步凝聚家校育人合力,成立“足球家长委员会”,家长们主动承担赛事组织、后勤保障等工作。“看着孩子在赛场自信奔跑,我们既欣慰又骄傲。”一位家长表示,足球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体魄,更培养了孩子的团队意识和抗压能力。
为使足球精神深入人心,学校打造足球文化长廊,展示学生画作与赛事精彩瞬间;举办“足球文化节”,组织演讲、手抄报比赛,将“拼搏、协作、坚持、尊重”的足球精神融入校园生活。课间足球游戏、课后足球社团、周末亲子赛……如今,足球运动以多种形式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
复兴小学的实践证明,“校超”不仅点燃了乡村孩子们的足球梦,更照亮了一条以体育人、“五育”并举的成长之路,为探索 “学校主导、人人参与、文化浸润”的青少年足球发展模式提供了生动的乡村样本。“我们希望足球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是健全的人格,让乡村孩子的梦想,从绿茵场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复兴小学校长唐为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