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台 千里志 一生情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2007年起,无锡选派12批共111名教师远赴新疆,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三尺台 千里志 一生情

■本报记者 孙陆培 通讯员 华笑晔

▲图为无锡援疆教师莫祥云和新疆阿合奇县同心中学学生们在一起

在祖国广袤的疆域版图上,教育始终是跨越山海的牵挂。这份牵挂,在无锡教师心中化作跨越千山万水的坚定步履。从太湖之滨到帕米尔高原,18年来,无锡援疆教师群体怀揣初心奔赴边疆,以讲台为犁、以知识为种,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的土地上深耕不辍,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他们不仅为当地孩子打开看世界的窗,更为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无锡力量。

以心润心:三尺讲台育桃李

无锡与阿合奇的情缘始于2007年。教育作为对口帮扶的关键领域,始终受到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截至目前,无锡已累计选派12批共111名教师奔赴天山脚下,用经验与智慧浇灌着这片土地上的教育之花。

2011年2月,无锡选派6名教师前往阿合奇支教。与以往选派机关干部赴阿合奇县教育局挂职支教不同,这次派遣的都是一线教师。陈其明就是其中一位。

阿合奇气候干燥、风沙频繁,援疆教师们常常流鼻血,每遇扬沙天气,口鼻之中尽是沙尘。身体的不适尚可克服,更牵动他们心弦的,是当地不少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

学生阿合力别克文化课基础薄弱,但因为擅长弹奏民族乐器,家里觉得靠这门技艺也能谋生,对他的学业并不重视。陈其明意识到,要改变家长,先要改变孩子。他在课堂上穿插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激发阿合力别克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对其耐心辅导、不断鼓励。渐渐地,阿合力别克成绩上来了,他的父母也开始主动督促他学习。

教学之余,陈其明写下近300篇援疆日记,用带着温度的文字记录当地风土人情与教育情况,为后来者留下一份鲜活的“援疆攻略”。

“去做一件‘纯粹’的事情,怀着‘双向成长’的期待,助力阿合奇教育。”带着这样的心愿,2012年,教师严少卫接力踏上阿合奇的土地。

抵达阿合奇县同心中学之初,严少卫发现学生普遍难以在课内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面对这一困境,他创办了班刊《心·萌》。在这里,一个美妙的词语、一句生动的比喻,一段真挚的独白,都能成为全班传阅的“范文”。从教师写评析到引导学生互评互鉴,变化在点滴中发生。孩子们的作品不再干涩,一篇篇结构完整、情感真挚的作文在笔端自然流淌,“发现美、欣赏美、写下美”的写作氛围也在班上悄然形成。

同心中学冒出了文学的“新苗”,阿合奇县职业技术学校也亮起了技术的“火光”。2016年10月,教师郑晖晖在该校参与创办电气自动化专业。面对只有小学基础,甚至没学过物理的学生,他放弃常规教学手段,从红绿灯和家里的电灯讲起,并借助仿真软件解析原理。一年时间,学生们从兴致索然到独立完成各种照明电路、控制系统的接线与安装,眼中满是成就感与幸福感。

援疆传递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有远大梦想。怀揣着“将每个孩子都培育成维护民族团结的种子”的信念,2021年9月,教师沈颖来到同心中学任教。她利用课堂时间,或讲故事,或读美文,或论时事,激发学生看世界的渴望。她将爱国爱疆与成长励志的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为课堂赋予深厚的精神力量。

援疆师生间的情谊同样深厚。今年中考,教师张业飞执教班级的学生成绩位列克州前茅,多名学子考入州重点高中。此时虽已返锡,但他的手机却被学生的捷报不断点亮,有学生兴奋地规划着:“张老师,等考上大学,我要去无锡看您!”

以智赋能:师徒结对传薪火

援疆不仅要给学生“输血”,更要帮当地教师“造血”。无锡援疆教师深知,教育帮扶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在同心中学,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无锡教师支教工作的重点之一。无锡援疆教师以“师徒结对”为桥梁,为当地青年教师搭建起快速成长的平台。他们通过高频次的听课、说课、评课,助力青年教师精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锤炼教学真功夫,共同打造高效而生动的优质课堂。

青年教师阿合玛拉力要上展示课,师傅戴建国倾力相助,一次次带着她磨课、评课,细致到设计每处过渡的措辞、句子间的连接,甚至预设学生的不同回答并思考对应点评……教师们都说,那节课,阿合玛拉力老师上出了从教以来的巅峰水准。

援疆期间,每一名无锡教师都倾尽所能、倾尽所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播撒在天山脚下。

教师王洁到岗后,立即着手安排听课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她带领团队研究情境教学并开设示范课,还多次举办专题讲座,分享教学成果与专业发展经验。

一次考试后,教师金杨建发现当地教师不擅长出数学试卷,便主动开设“命制有数学味的数学试卷”主题讲座,从结构、难度、设计等角度分析试题问题并指导教师修改;一次担任优质课评委后,他发现当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数学教学缺乏逻辑,又主动开设“数学教学应基于‘三会’”主题讲座……在他的带动下,同心中学数学组教师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仅在2019年底的克州三级梯队比赛中,他指导的教师刘虎军、戴婷婷获“州教学能手”称号,教师刘文静获评“州教坛新秀”,指导教师获奖率达到100%。

2024年,15名无锡援疆教师帮带阿合奇县本地教师34名,开展“传帮带”活动587次,帮助同心中学建成师资培养基地2个、名师工作室5个。“我来到学校工作5年,每年都有无锡的老师给我做指导,让我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同心中学生物教师合尔美孜说。如今,这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正在天山南北继续播撒着教育星火。

以情传情:千里同心暖天山

今年3月,无锡援疆教师叶萍在了解到同心中学办公设备短缺的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无锡的爱心人士,及时捐赠了10台打印机、60箱打印纸及墨粉盒,有效解决了师生打印资料的实际困难。“这份礼物是雪中送炭,是对我们教育工作的莫大鼓舞,更是锡疆情谊的又一次见证。”同心中学党委书记史巧玲动情地说。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无锡援疆教师群体中不是个例。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阿合奇县距离震中很近。灾情传来,刚刚回到无锡休寒假的“锡奇同心队”15位援疆教师无不挂心。领队王玉婷第一时间连线同心中学,着急询问相关情况。她带头发动后方学校、企业向同心中学爱心捐款近14万元,全体援疆老师积极行动,共向同心中学捐款捐物35万余元,助力灾后重建。无锡各方教育力量也第一时间汇聚,全市教育系统共向阿合奇县教育系统捐款75万余元、捐物10万余元。

来自太湖之滨的暖流带着物质的温度,也带着精神的厚度。“亲爱的祖力皮喀尔同学,虽然身处异地,但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知心的好朋友。”这是教师莫祥云精心策划的无锡阿合奇两地学子联谊活动。一封信飞越千里,将两地学子心手相连。除了书信结对,莫祥云还筹备策划了线上同步班会、义卖捐赠等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两地学子的友谊。

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第一本校园期刊、第一次爱心集体生日会……教师谈顺良策划了很多“第一次”,让师生们的校园生活慢慢丰富起来。在他的协调下,同心中学实现了宿舍楼的翻新和艺术楼的改造,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张磊成立了同心中学首支“高原竖笛”乐队,还为该校培养了一批本土音乐教师。教师魏劬正将京剧课搬入当地课堂,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国粹魅力,筑牢文化认同。

在无锡援疆教师推动下,“同心同行奖助学金”、“腾飞”专项奖学金与“锡—奇点亮工程”等常态化爱心助学项目持续开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去了关怀与希望。此外,无锡共有21所学校与阿合奇地区所有教育机构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现全覆盖支持。艺术课程、校园读书节、夏令营、结对共建助学等多样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让无锡的“小笼包”和阿合奇的“小沙棘”心手相连,情感愈发紧密。

今年8月,“苏超”赛事如火如荼之际,同心中学的绿茵场上同样激情飞扬,2025年无锡·阿合奇青少年足球友谊赛正在这里火热开赛。一群前来参加研学夏令营的无锡学子与新疆少年们并肩驰骋,传球、奔跑、射门……汗水挥洒间,不仅有体育的切磋,更有情感的共鸣。“无锡的朋友和我们一样热爱足球,以后我们还要一起踢!”阿合奇县华能·托河小学学生库提曼别克·库尔曼别克说。

以志坚守:十八春秋筑华章

“18年来,无锡教育援疆始终坚守‘输血更造血’的核心思路,从最初的选派骨干教师支教,到如今形成‘硬件升级+师资培养+文化交融’的立体化帮扶体系,我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爱心传递温暖。”无锡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表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无锡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援助资金改善同心中学办学条件,111名援疆教师的接力付出,不仅让阿合奇教育实现了教育教学成绩的飞跃,更让太湖文化与边疆风情在交流中碰撞出团结的火花。

“我们始终坚持‘点单式援助’,精准对接阿合奇教育需求。”无锡市教育局副局长萧晶介绍说,从组建名师工作室、开展云端研修,到推动21所无锡学校与阿合奇教育机构结对;从开设京剧课、组建竖笛乐队,到举办青少年足球友谊赛,每一项举措都聚焦当地教育的痛点与难点。“我们要让先进教育理念在天山脚下落地生根,让边疆教师独立撑起优质教育的蓝天。”

江苏援克前方指挥部党委委员、项目组组长、克州教育局副局长谭海波对无锡教育援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无锡的援疆教师们用专业与坚守,在帕米尔高原上书写了教育帮扶的动人篇章。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与方法,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无锡教育援疆为克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筑牢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教育根基。”

十八载援疆路,一生教育情。无锡教师们带着太湖的温润与坚韧,在天山脚下书写了“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教育帮扶答卷。这颗凝结着智慧与深情的教育种子,终将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生长出更繁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