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塑造教育舆论新生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因势利导,塑造教育舆论新生态

■王琳

在深度媒介化时代,信息技术重塑了信息传播逻辑。教育领域因其公共属性强、社会关注度高,成为舆论敏感区域。面对媒介化社会舆论环境的新变化,如何推动教育舆情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从“经验判断”向 “数据驱动”、从“单一管控”向“多元协同”转型,从而构建媒介化社会教育舆论新生态,是各级教育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社会媒介化提出全新挑战

社会深度媒介化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更重构了教育舆论的生成机制与演化逻辑,给教育舆论治理带来全新挑战。

从传播格局来看,舆论渠道呈现“泛在化”与“圈层化”交织特征。微信、QQ、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成为教育舆论生成的策源地和传播的集散地,家长群、学生社群等圈层传播使局部事件快速发酵,形成“社群讨论—公开扩散—‘大V’助推—媒体跟进”的多轮放大模式。同时,算法推荐机制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形成群体极化效应。具体表现在热点议题上,不同群体容易产生认知和情绪对立,增加社会共识凝聚难度。

从主体诉求来看,舆论场呈现“权利意识觉醒”与“教育焦虑叠加”的复杂状态。“80后”和“90后”家长成为教育舆论场中重要力量,其普遍具有权利意识,而且擅用媒介化方式维权,拨打12345热线、参与网络问政与上传社交媒体曝光成为常用手段。他们一方面对教育公平、程序透明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又可能会受不实信息和网络情绪影响,形成差异化诉求格局。同时,教育焦虑呈现代际传递与全域扩散特征,学业压力、教学水平、校园安全等话题成为舆论敏感议题。

系统性革新塑造良好生态

面对社会媒介化带来的系统性变革,教育部门要树立“全周期管理、全要素协同”的治理新理念,着力构建良好舆论生态。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我们要将治理关口前移,变“事后灭火”为“事前预警”。对不同议题和不同群体进行精准分类,建立“议题—群体”双维度“坐标”,从而有效制订相关策略,妥善解决相关问题。

从“单一管控”到“多元协同”。我们要打破教育系统“单打独斗”的治理格局,构建“政府—学校—家庭—媒体”四方协同机制。一方面强化家校协同,在良好家校关系基础上,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及时化解家长焦虑;另一方面畅通媒体沟通渠道,邀请主流媒体、教育自媒体参与政策解读,形成正面舆论合力。此外,建立“官方通报+家长代表发声+媒体深度解读”的多元回应模式,彰显协同治理效能。

从“风险管控”到“生态优化”。我们要将舆情治理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把合理舆论诉求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秉持“以舆论促改革、以改革优生态”的治理逻辑,实现舆论生态与教育生态的良性互动。

差异化治理构建有效体系

面对新形势,教育部门要立足主体差异与媒介特征,探索构建差异化、数字化、有温度的治理实践路径,增强教育舆情治理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精准施策:形成分类化治理结构。针对不同主体的媒介行为与认知特征,我们要实施“量身定制”的治理策略,形成分类化、分层化的治理结构。

一是对于在校学生,重点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小学阶段聚焦信息辨别能力培养,纠正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偏差;初中和高中阶段强化网络社交礼仪与压力疏导,引导学生理性使用网络,强化担当意识。

二是对于学生家长,重点强化多元协同沟通:一方面加强家校联系,通过邀请家长参与教育政策研讨、公开决策流程等方式,满足其对教育公平与程序透明的诉求;一方面采用线下讲座、短视频、简易图文等通俗化形式,解读权威信息,提升家长信息辨别能力和亲子沟通能力。

三是对于在校教师,重点增强其应对处理能力:一方面进行适配学段相关能力培训,通过“数据支撑+案例解析”提升其政策解读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其信息研判能力和家校沟通能力,发挥好教育主力军作用。

数字驱动:构建全链条治理机制。我们要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治理效能,打造“监测—分析—回应—反馈”全链条闭环系统。

一是实时关注全网相关动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分析研判和应对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有效预防突发情况,同时及时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治理闭环。

二是构建教育政策传播新格局。纵向深化与家长联系,以家校群与官方公众号为主阵地,结合教育类自媒体解读政策、回应热点;横向拓宽学生覆盖面,以短视频平台为新场域,借力教育类自媒体与“大V”实现政策内容的“轻量化”、趣味化传播。

三是建立24小时回应机制。我们对突发情况要坚持“黄金2小时”回应原则,简单问题即时回复,复杂问题说明进展,关注公众情感倾向,注意呈现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避免“沉默不语”引发信任危机。

话语创新:打造有温度沟通体系。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摒弃生硬的行政话语,构建有温度的沟通体系,提升信息的公众认可度。

一是在语言表达上,多用生活化、口语化语言,避免“官话套话”,多用数据说话,用情感共鸣获得家长广泛理解。我们要针对不同时刻选择不同话语模式,塑造“日常发布可亲可爱,关键时刻可靠可信”的发言人形象。

二是在呈现形式上,采用“案例+数据+建议”的组合模式,充分运用短视频、漫画、短剧等多样化形式,运用受众话语体系,贴近受众思维逻辑,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

三是在议题选择上,主动设置正面议题,讲好教育故事,通过具象化载体,传递教育温度,展示教育系统形象,营造积极舆论氛围。

社会深度媒介化为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成为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契机,其关键在于实现 “三个适配”。

一是治理理念与媒介生态适配。教育部门必须正视社会媒介化带来的变化,摒弃传统管控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声音,将舆论监督转化为治理动力。二是治理策略与主体需求适配。我们要通过精准调研掌握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与诉求特点,实施分层分类治理,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三是治理能力与技术发展适配。我们要强化数字驱动,关注自身素养提升,打造“懂传播、善沟通、会治理”的专业化队伍,提升治理效能。

面对深度媒介化的社会现实和舆论生态,教育部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导向,通过理念革新、技术赋能、协同联动,构建积极健康的教育舆论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使教育舆情治理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本文系“媒介化视角下南京教育舆论生态与市域治理策略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