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作为,赋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主动作为,赋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明华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南京市鼓楼区科协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部署和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主动作为,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坚持以“科教融合”为特色发展科学教育,依托鼓楼“院士之家”,高品质打造“院士课堂”,全域配置“科学副校长”,常态化开展“科普研学”,积极推动“会地合作”,努力为鼓楼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持续注入科协动能。

高起点建设“院士之家”,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学教育。为强化科学价值观教育,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中小学科学教育,鼓楼区科协为驻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打造小区、实验室之外的“第三个家”——“院士之家”。经过策划、征集,鼓楼“院士之家”目前共收藏院士个人著作、书画作品、手写信件等实物档案近40件,成为集中展示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场所,2024年5月被正式确定为“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推动学生了解、认同、崇尚、践行科学家精神,鼓楼区科协组织驻区中小学生2000余人次走进“院士之家”,开展科学家精神思政教育;与相关出版传媒集团联合打造“院士成长故事出版工程”,组织实施“科学家故事阅读推广”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感受科学家身上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品质打造“院士课堂”,邀请顶尖科学家走入科学教育课堂。为培育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鼓楼区科协注重发挥驻区“两院”院士资源集中优势,邀请更多院士加入科学教育教师队伍,联合鼓楼区教育局打造鼓楼“院士课堂”品牌活动。驻区47位“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区中小学编外教师,他们定期走进鼓楼区中小学,指导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为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集智赋能。鼓楼区“院士课堂”以“激发科学兴趣、培育创新思维”为宗旨,已累计开展院士讲座 20 余场,惠及全区中小学生两万多人次。贲德、张建云、都有为、胡亚安、杨经绥等院士为学生留下殷切寄语,勉励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享受科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高层次配置“科学副校长”,推动更多科技资源融入科学教育课程。为提升中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江苏省科协支持下,鼓楼区科协积极推动省科学传播中心与鼓楼区教育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启动“科学副校长”试验区建设。通过全域配置“科学副校长”,我们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企业等力量,鼓励并支持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确保每所中小学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明确科学副校长工作职责,探索通过开展科普讲座、与科学类课程教师结对、参与建设科学类课程、指导学生探索研究等务实举措,将硬核科技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将科学家卓越的创造力与青少年蓬勃的好奇心紧密相连,为青少年搭建通往科学殿堂的阶梯,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之源。

高质量开展“科普研学”,力促科普阵地资源融入科学教育场景。鼓楼区科教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共有科普教育基地25家,其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0家,市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12家。此外,鼓楼区还有社区微科普馆20余家。为充分发挥驻区科普基地的科学教育功能,鼓楼区科协将科技馆、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普基地纳入全区科学教育阵地集群,围绕科学家精神、新质生产力、绿色健康等主题,精心规划设计特色研学线路,积极构建多样化科普活动体系,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南大地球科学博物馆、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巨鲨医学影像科技馆等科普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进行探究性学习,不断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高标准推动“会地合作”,力推专业学会资源导入科学教育体系。202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明确了新领域。为推动鼓楼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覆盖,培养中小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解决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师资不足、专业指导力量缺乏等问题,鼓楼区科协统筹发挥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和高校院所科教创新资源优势,积极引入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学会等学会资源,深入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场景“会地合作”,围绕人才成长全周期,提供从特色课程体系设计、前沿技术普及教学,到创新实践指导、特色科技竞赛专项辅导的全链条教育支持,促进大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为鼓楼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持续助力赋能。

(作者系南京市鼓楼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