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南京举行幼小科学衔接主题协同教研活动——
衔接有温度,成长看得见
本报讯(通讯员 宋毅萌 胡宇佳 记者 王艳芳)11月11日,南京市宝船小学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来自南京各区的200余名教育专家与骨干教师齐聚于此,一场“幼小科学衔接”主题协同教研活动正温情启幕。活动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办、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办,银城小学教育集团、宝船小学与新世纪实验幼儿园联合承办,通过入学启航、课程速递、课堂智玩、一线研究等环节,让“幼小携手,梦想启航”的理念在互动交流中落地生根。
活动开场,微短剧《我是小学生啦》让不少观众会心一笑。剧中,孩子们面对小学新生活的好奇与忐忑、家长悄悄藏在眼底的牵挂、教师蹲下身耐心引导的模样,正是当下幼小衔接场景的真实缩影。随着短剧落幕,一场简单而庄重的入学礼随之展开。
当“小水手”们接过象征成长的纪念卡,鼓楼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小教科科长朱映艳走上台,表达对区域衔接工作的期许:“这些年鼓楼区一直怀揣‘为儿童·向未来’的想法,无论是建立幼小教研的共同体,还是把入学准备融进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想让孩子们在游戏里学、在陪伴中适应。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完善衔接机制,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顺顺利利过渡。”
作为全市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幼小科学衔接始终是南京教育关注的重点。“幼小衔接的‘接力棒’,既要接稳,更要传好!”南京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
柴耘以“接力赛”为喻,强调协同与合作的重要性。她指出,做好衔接关键在“双向奔赴”:学前教师要“一脚跨学前、一脚跨一年级”,提前了解小学教学逻辑;一年级教师要“一脚跨小学、一脚回望学前”,读懂孩子的成长起点。同时,更要带着家长一起“奔跑”,“希望我们一棒接一棒,把每一步衔接都做细做实,让孩子们都能成长为幸福快乐的‘金陵少年’。”
课程是衔接工作的核心抓手。银城小学教育集团教学研究中心领衔人、宝船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周姝向在场同行介绍《幼小衔接100天》课程速递:“我们集团文化是‘瓣瓣不同,瓣瓣同心’,课程设计也围绕‘四个适应’做了分层——每天有小任务的日课程、每周有主题的周课程、每季有活动的季课程,再配上读本、手册和成长袋,让孩子从入园到入学一步步适应,实现不慌不忙的成长。”
新世纪实验幼儿园园长丁卫丽则从幼儿园视角补充道,衔接不是大班最后几个月的事,而是孩子在园3年都要做的准备。“我们现在更注重‘双向理解’,比如幼儿园老师会和小学老师一起备课,知道小学需要什么,也让小学了解幼儿的基础,这样才能给孩子搭起平稳过渡的桥。”
这种“双向联动”的理念在课堂展示环节体现得淋漓尽致。新世纪实验幼儿园教师蔡萌的大班语言课《宝船谣》上,孩子们跟着鼓点念童谣、用旗语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随后,宝船小学教师朱茜茜的一年级语文课《船》无缝衔接,孩子们带着自己做的船舶模型,从甲骨文里的“船”字聊开,在班级搭建的“船舶馆”里探索奥秘。两节课结束,不少教师感慨:“‘宝船’这个主题选得好,既连接了幼儿园和小学,又让孩子在玩中学到东西,这样的衔接很自然。”
“一线研究”分享中,新世纪实验幼儿园教师顾博讲述和同事们在班级建立阅读角、组织亲子共读,让孩子“愿意读、喜欢读”的故事。宝船小学教师顾奕雯带来的“船长日记”记满了一年级孩子的成长小事:“看着他们从不会整理书包到能自己安排课间,这种变化比什么都珍贵。”宝船小学书法教师王艳玲提到,学校的书法教育已经坚持30多年:“从一年级开始练书法能让孩子静下心,收获‘笔正、身正、心正’的滋养。”宝船小学副校长卜少松带来了AI课堂分析成果:“我们对比了大班和一年级课堂,发现孩子的认知会从‘只关注一个点’,慢慢发展到‘能联系多个知识点’,这提醒我们要更注重高阶思维培养,不能只盯着知识灌输。”银城小学教师程金晶展示的“成长袋”用一张张照片和图画,记录着孩子的“第一次”与“闪光点”:“我们想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被看见,这样衔接才会更有温度。”
南京大学吕林海教授在点评时特别指出,幼小衔接的挑战在于从幼儿园“生活逻辑”到小学“学科逻辑”的跨越,需要找到两种逻辑间的“连续性”。他认为,在“四个适应”中,“学习适应”是核心矛盾,“衔接的关键是要让一个处在过渡阶段的人,变成一个更积极、更善良、更乐观的人,能够直面生活挑战。”
作为活动承办地,南京市宝船小学从校园环境到课程设计,都融入了鲜明的“宝船基因”。教学楼每层走廊都设有“船舶知识角”,陈列着学生收集的航海资料、亲手制作的木质船模;一年级教室门口的“小水手成长墙”上,贴着孩子们的入学照片与“我的航海梦想”手绘卡。活动开场前,一名幼儿园教师特意带着孩子参观校园,孩子们指着操场上“郑和宝船”的模型兴奋不已。“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些好做法推广开,建立长效机制,让每个孩子从‘第一站’出发时,都能带着自信驶向未来。”南京市教研室主任孙旭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