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日前,疆淮两地师生以红色铸魂、以文化为桥,举办“胡杨学子淮安行”系列活动——
胡杨映江淮,同心谱新篇
■本报通讯员 陈伟源
秋染江淮,情牵天山。10月27日至11月1日,一场跨越千里的民族团结之约在淮安温情上演。由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教育局、淮安市教育局联合主办,江苏省淮阴中学开明分校承办的“胡杨学子淮安行,民族团结一家亲”爱国主义研学暨教研活动,迎来了第七师胡杨河市的36名师生。
6天时光里,疆淮两地师生以红色铸魂、以文化为桥、以教育为纽带,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互动中深化情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篇章。
红色铸魂:在伟人足迹
与英雄故事中坚定信仰
“今天能够来到周恩来纪念馆瞻仰,内心非常激动。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兵团七师130团中学维吾尔族学生卡迪利亚·卡伊莎尔在参观周恩来纪念馆时深受触动,道出现场新疆学子的感悟。
此次研学以红色教育为轴线,引导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初心。在周恩来纪念馆,泛黄手稿、珍贵实物与生动场景再现,串联起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人生;在周恩来同志故居,青砖黛瓦间的童年故事,让“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情怀直抵人心。
“八十二烈士,八十二颗红心!”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里,苍松翠柏环绕着巍峨纪念碑。两地师生敬献花篮、默哀致敬,透过陈列馆的老照片与战斗遗物,重温刘老庄连战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以前在课堂上听故事觉得遥远,今天站在这里,才懂得‘英雄’二字的重量。”学生阿伊谢·阿卜杜克热木眼眶湿润,“我要把这份精神带回新疆,分享给身边每个人”。
文化交融:在运河古韵
与胡杨风情中凝聚认同
“我的心里仿佛长出一棵小小的胡杨,根须穿越千山万水,悄悄探向你的家乡。”在“万里鸿雁传真情”书信展示现场,淮阴中学开明分校学生王煜瑄的朗读,让在场师生热泪盈眶。信中,他描绘淮安运河晨雾的朦胧、淮扬小调的婉转,诉说对新疆赛里木湖星空、吐鲁番葡萄架的向往;新疆学子的回信里描述的大漠辽阔、胡杨坚韧、瓜果香甜,同样让淮安师生心生憧憬。
文化共鸣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此次活动精心设计文化体验环节,让两地师生互赏互鉴,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走进中国漕运博物馆,动态沙盘与全息投影带大家穿越千年,见证淮安“运河之都”的繁荣盛景;在吴承恩故居,师生探寻《西游记》创作渊源,体会吴承恩的文人风骨;漫步河下古镇,品尝淮扬美食,体验非遗手作,师生在烟火气与历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
10月28日,主题文艺演出精彩上演。新疆学子的敦煌舞《升莲》灵动飘逸,重现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快板《新时代》节奏明快,满是少年朝气;独唱《青花瓷》婉转悠扬,尽显文化雅致。淮安学子的舞蹈《澜水见月圆》传递江南温婉,朗诵《黄花塘》重温革命岁月,啦啦操《美丽中国》活力四射。
“敦煌舞与淮扬菜,胡杨精神与运河文明,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淮阴中学开明分校校长郑先翠感慨地表示,“文化交流让我们看见‘各美其美’,更体会到‘美美与共’”。
教育携手:在教研互动
与结对共建中共促发展
“同升一次旗、同上一节课、同写一封信、同唱一首歌、同进一次餐、同话家国梦”,活动紧扣“六个同”,将教育交流作为核心,推动两地资源共享、智慧碰撞。
10月27日,江苏省淮阴中学开明分校与兵团七师130团中学签署结对共建协议,两校将在教学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建设、学生交流等领域深度合作,进一步开展线上教研破解教学难点,推进骨干教师互访分享经验,开设优质课程共拓育人内涵。“这不是短暂合作,而是长期携手。”淮阴中学开明分校副校长王智勇表示,希望探索跨区域教育合作新模式,让教育援疆成果惠及更多师生。
10月29日,淮安市教育局教研室举办“聚焦教学提质,交融民族情谊”专题研讨会,两地教师围绕多学科开展“同课异构”,呈现16节优质课。初一语文课上,淮安教师胡忠祥紧扣《小圣施威降大圣》的“变”字深挖文本,新疆教师文旻以情景任务激活学生思维;初二生物课上,新疆教师赵越用“烧杯+球”让抽象知识直观化,淮安教师张婧创设情境,以白马湖白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淮安教师的创新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文旻说,要把好经验带回新疆,优化课堂教学。
学生“一对一”结对更添温情。22对疆淮学子同坐课桌听课、共参体育活动、走进彼此心灵。新疆学生米合热班·阿布力米提跟着结对伙伴家长学包蟹黄汤包:“雪白面皮在手中捏紧,就像把两地情谊紧紧裹在一起。”淮安学生尹计元则从新疆伙伴的讲述中读懂兵团精神,“我们约定常联系,分享学习心得,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胡杨在沙漠中活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只因深深扎根土地。就像中华民族,56个民族血脉相连、不可分割。”江苏省淮阴中学开明分校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李海勇说。
作为学习贯彻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胡杨学子淮安行”是“苏韵伊情·师市同心”工程的生动实践,更是促进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举措。“虽然研学活动已结束,但疆淮青少年心灵沟通的桥梁已经搭建。”兵团七师胡杨河市教育局副局长邱新震说,希望更多疆淮学子以民族团结为己任,用青春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