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中国教育反贫困治理结构之“韧”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数字时代中国教育反贫困治理结构之“韧”

——评《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

■孙绵涛

《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

刘佳 刘斯文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贫困问题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长期存在的历史性与现实性挑战。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时代的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教育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数字时代的教育反贫困有何不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反贫困治理应如何布局?《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一书围绕这些议题展开了理性思考并提出了独到见解。

该书是刘佳教授与刘斯文博士基于长期田野调查与理论探索的学术力作,聚焦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教育反贫困治理创新。全书以“韧性”为核心概念,系统剖析了教育反贫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逻辑,提出通过数字赋能增强多元共治的结构韧性,从而转向内生发展的本土化治理范式。该书借助“L县样本”“J县模式”“Z县思路”三大典型案例,揭示了互联网公益协作、乡土课程重构、高校知识反哺等实践路径,构建出一幅技术嵌入、结构再生与韧性提升的治理图景。

本书不仅回应了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均、治理主体协同不足等现实问题,更以“韧性治理”理念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教育在制度创新与文化赋权中的独特价值,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学术佳作。

数字赋能:

从粗放扶贫到精准治理的变革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反贫困治理正经历从“摸着石头过河”向系统性、科学性与协同性的整体转型。《走向韧性》以“互联网+县域”项目为切入点,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教育反贫困的治理逻辑。“L县样本”通过建设互联网公益协作平台,使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理限制,实现“项目下沉”,精准匹配乡村学校的在地需求。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是治理结构的深层变革——从传统行政主导转向数据驱动的动态响应机制。其背后是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协调资源、学校与教师积极参与推广的协同治理模式。

数字技术的嵌入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也为教育资源均衡化开辟了新路径,是韧性机制在县域层面系统构建的生动体现。因此,互联网成为一种治理手段,催生了多元共治的结构性变革,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纳入协同治理框架,逐步形成具备自适应能力的韧性系统,突破了传统“输血式”扶贫的线性逻辑,“造血式”内生动力得以激发,涌现出一大批以中国乡村教育改革为己任的“韧性群体”。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中国乡村教师群体正以崭新姿态重塑教育图景,成为展现中国乡村教育变革的微观窗口。数字技术并未消解教育的温度,反而使这些“韧性群体”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构建出更具生命力的教育生态。

结构再生:

多元主体协同的教育共同体构建

《走向韧性》的理论贡献之一在于揭示了教育反贫困治理中的结构再生过程。在L县,“互联网+”项目通过政府规划、企业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协调、学校教师执行的“四维联动”,构建了跨域协作的治理网络;在J县,乡村学校通过课程改革与乡土文化融合,激发了教师、家长与社区的内生性参与;而在Z县,高校通过支教团队与科研项目下沉,形成了青年下乡与知识赋能的双重路径。

这种治理结构再生的核心在于“结构性嵌入”,即多元主体在制度、资源与文化层面的深度耦合。例如,L县案例显示,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并非简单的“捐赠行为”,而是通过数据接口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标准化流程对接,形成可持续的协作机制;Z县的高校介入则超越了短期支教的“慈善逻辑”,转而通过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与教育科研平台,推动乡村教育系统形成“自我修复能力”。这种从外部干预到内部生成的转变,标志教育反贫困治理从结构修补迈向结构再生,使乡村教育系统既能抵御外部冲击,又能主动适应乡村振兴需求,既保留了精准扶贫的制度优势,又开创了乡村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以韧御险:

技术嵌入改变教育资源城乡失衡

教育资源的城乡失衡一直是教育反贫困中的难点问题。《走向韧性》通过“J县模式”与“Z县思路”的对比,揭示了技术嵌入是如何突破这一结构性困境的。J县的乡土课程开发与项目式学习实践,表面上是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改造,实则暗含对城乡教育资源“时空错配”的再平衡——通过将农业生产技艺、地方历史等“隐性知识”转化为课程资源,既弥补了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又重建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Z县的高校参与则展现了另一种“以韧御险”的路径。书中提到,高校作为知识生产枢纽,其学术资源与人才优势通过项目下沉和在地转化,与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同构建了韧性治理网络。这种技术嵌入并非单向度的资源转移,而是通过文化转译与制度适配,对地方性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消弭文化差异,重塑文化自信,实现城乡教育生态的韧性联结。书中对结构性网络的分析进一步表明,韧性联结强调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灵活性与适应性,高校可通过培养“能人领跑”增强乡村学校的内生动力,而互联网在赋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同时,也在抵御资源配置失衡、师资结构缺陷、生源持续流失、教育质量短板及文化传承困境所隐含的风险与脆弱性。

中国方案:

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反贫困乡村实践

《走向韧性》的深层价值在于为中国教育反贫困提供了可复制的“韧性方案”,并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本土化智慧。作者强调,中国的教育反贫困实践并非简单套用西方理论,而是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乡村实验走向韧性治理的“中国道路”。“互联网+县域”模式通过技术赋能打破城乡壁垒,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包容性教育”理念形成呼应;而“乡土课程”的开发则与“文化赋权”理论不谋而合,为发展中国家破解教育同质化困境提供了启示。

在全球发展议程中,中国经验的独特性在于其韧性治理的实践智慧。该书指出,韧性并非静态的“抗风险能力”,而是“持续进化的过程”。这种动态视角既回应了乡村振兴时代教育反贫困的转型需求,也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地化创新的方法论。L县的“县域协作”模式可为非洲国家的“教育联盟”建设提供参考,而Z县的“高校—乡村”合作机制则为拉美地区的“教育公平计划”提供了人才支持范本。

《走向韧性》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与理论创新,勾勒出中国教育反贫困治理的“韧性图谱”。从数字赋能到结构再生,从以韧御险到全球启示,书中呈现的不仅是乡村教育的突围之路,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治理韧性”的智慧贡献。正如作者所言:“韧性不是终点,而是持续进化的过程。”在全球减贫事业与中国乡村振兴的双重语境下,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韧性逻辑,或将为教育反贫困的未来开辟更多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