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立冬时令中的生活智慧
■蔡忠海
当北方的初雪悄然飘落,南方的甘蔗在集市上成堆摆起,“朋友圈”里饺子与羊肉煲的热气蒸腾刷屏——立冬,这个标志着冬季开端的节气,早已不仅是一个时间符号。从古人祭拜冬神、温酒赏雪,到今人围炉包饺子、备冬储菜,立冬的种种仪式中,蕴藏着中国人朴素的生活智慧,也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份“慢下来”的温柔启示。
立冬的仪式感,本质上源自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珍视。古人将立冬分为“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三候,每一笔都是对季节律动的细腻捕捉。为呼应这样的节律,民间会在村口设坛祭祀冬神玄冥,黑衣黑旗的肃穆仪式中,“玄冥降福,霜雪及时”的祭文,是对四时更迭的虔诚礼赞;宫廷里,皇帝赐冬衣、加赏暖炉炭火,臣子上表谢恩的往来,为寒冷冬日注入一份人情温度。如今,北方人立冬必吃饺子,“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将对严寒的防备化作家人围坐的暖意;南方人则煲一锅当归羊肉,或蒸一笼糯米团子,用食物的香气延续“补冬”的传统。这些仪式从未过时,它们始终提醒我们:在疲于奔命的日子里,别忘了停下来,与自然对话,与家人相守。
而立冬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承载的生活智慧跨越时空依然适用。农事方面,北方农人为冬小麦浇冻水、施腊肥,深耕翻土以冻死害虫卵;南方则抢收晚稻、加深鱼塘水位。南北农事虽有差异,核心却都是“顺应”,顺应气温变化,顺应作物生长的规律。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蕴含着古人“藏养兼顾”的哲学,冬季不是向自然索取,而是为土地与生命蓄能。饮食上,“补而不燥”的原则同样蕴藏深意:古人冬日进补,羊肉配生姜以驱寒,甘蔗护齿、团子暖胃,从不盲目大补,而是依循节令调整身心。立冬的饮食智慧告诉我们,健康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顺应天时的细水长流。
古人的“立冬占冬”与冬日雅事,更藏着对生活节奏的从容把握。“立冬刮南风,冬天暖烘烘”这样的谚语,源自对天象的长期观察,本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白居易围炉饮酒、苏轼“醉看墨花月白”的闲情,不是消极避寒,而是在凛冽中为生活添一缕诗意。如今我们习惯在立冬点一份外卖饺子,却少了与家人一起擀皮调馅的亲密;习惯刷手机看雪景,却难得静心煮一壶热茶、读一本好书。立冬提醒我们:仪式感不必繁复,生活智慧也未必高深——它可以是周末为家人炖一锅羊肉,可以是冬日早睡养藏,也可以是散步时留意落叶与初霜,重拾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感知。
立冬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在步履不停的今天,它不只是一个需要庆祝的节日,更是一个生活的“坐标”。它让我们慢下来,感受时序的流转;教我们顺应天时,在忙碌中守护身心;也让我们在寒冷的日子里,借由一份热气腾腾的仪式,温暖自己,也温暖身边的人。这份穿越千年的智慧,正是立冬赠予当代人最珍贵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