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范管理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规范管理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孙青

2025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进一步清理整治违背教育规律、侵害群众利益的办学行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基础教育“掌门人”的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必须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挺膺担当,顺势而为,以系统思维大力提升规范管理水平,充分激活学校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坚持政治导向,

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规范管理,是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夯实教育基础上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中小学管理者必须以高度的思想政治自觉,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高水平规范管理提升办学质量,以推进自我革命激发工作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擦亮初心使命,进一步践行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进一步遏制违背教育规律、侵害群众利益的办学行为,进一步健全完善依法治教、管理育人的制度体系,进一步优化公平公正、积极健康的教育生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满意度,全力以赴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接力赛”上跑出我们这一代人的风采。

坚持问题导向,

进一步细化行动措施

学校办学靠管理,而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规范程度上。何为“规”和“范”?《说文解字》对这两个字的本义是这样解释的:“规”指画圆等的仪器,引申为典范、规则;“范”指模具,引申为模式、标准。这也就道明了学校规范管理的价值指向,就是具有强大的组织凝聚力、鲜明的目标引领力、健全的规则约束力、高效的合作行动力、丰硕的成果质效力、完善的要素保障力。为此,中小学管理者务必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精准发力,压茬推进治理,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一要全面“照镜子”。中小学管理者要持续对标“安全底线、日常管理、师德师风”三大工作重点,以《通知》所列“负面清单”为“镜子”,对照检视,查摆不足,建立台账,并从多个维度全面深刻剖析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的原因,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逐一明确推进治理工作的责任人、时限与措施,确保以“负面清单”的逐个清零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要主动“查里子”。中小学管理者在认真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要紧密联系学校实际,主动对办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校园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档案管理等开展一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体检”,将发现的管理不规范问题同步纳入治理,确保“自选动作”不走过场。

三要提前“治未病”。《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认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中小学管理者要主动走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以前瞻性眼光预见学校管理可能会出现的“病症”,提前做好防范与应对解决工作,做一名善治“未病”的“上医”。

坚持效果导向,

进一步强化支撑保障

任何没有规范的管理都会乱套,任何没有效果的治理都是徒劳。为持续巩固规范管理成果,在“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工作中收获别样精彩,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工作保障。

一要在强化共识中形成工作合力。中小学管理者要主动带领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通知》精神,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并制订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列出时间表,画出线路图,明确责任人,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人人知晓、人人关心、人人支持”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要在完善机制中提增内生动力。学校既要对本单位规范管理的好做法与经验进行提炼固化,内化为有效的制度,并长期坚持,形成特色;也要对管理不规范问题从制度层面“先破后立、破立并重”,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做到循规律、明底线、守规则,久久为功、常管长治,不断提高管理质效。

三要在监督评价中构建良好生态。学校要主动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督查指导,同时立足校情,对日常管理规范性情况开展有效监督,进一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直面难啃的“硬骨头”,引领各方力量创新方法,攻坚克难,合力推动治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进一步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

(作者系淮安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