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育人,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耕读”育人,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

■张银坤

图为常州市金坛区指前实验学校学生在“指前标米核心产区”金坛区指前镇庄阳村开展“快乐小村民”研学活动

常州市金坛区指前实验学校位于长荡湖畔,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学校顺应乡村儿童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把儿童放在课程中央,从乡村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地缘优势,利用“水韵指前”和“味稻小镇”等特色乡村文化,逐步形成以“耕读”为核心的“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的办学理念和“知书明礼·潜心求真”的治校主张。

发挥价值引领,

提炼“耕读”文化

“耕读”并举的生活方式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士人躬耕的记载。在漫长的文明传承中,“耕读”教育发挥了核心作用。简而言之,“耕读”教育实质是劳动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或生活方式,读书人一边耕地一边读书,养成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新时代的“耕读”教育不是单纯农业知识和技艺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以灿烂的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耕读”教育更多演化为一种以 “耕读”为育人途径、以“学思行知”为教学流程的教育模式。“耕”以“读”为魂,“读”以“耕”为本,“读”是“耕”的生长点,“耕”是“读”的突破点。“耕”并不只是耕田劳动,而是涵盖整个生产生活实践,包括对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认知与体验,学生在躬耕中强身健体,建立文化自信,锻造中国精神。“读”也并非单一的阅读,而是全时空、全领域、全素养的无边界阅读,力图使学生在“耕读”、行走、研学等实践中蓬勃生长、修身养性、增智启慧,提升对道德、责任、家国的理解。我校的“耕读”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信义少年”,在农耕实践中,让学生回归土地,感悟乡情与乡愁,意识到自己与中华大地血脉相连;在农耕劳动中,让学生了解事物的来源,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世界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价值观;在“耕读”并举中,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五育”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满足多元需求,

构建“耕读”课程体系

学校以“培养有根、有爱、有知、有礼的未来英才”为育人目标,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满足多元化的课程供给,开发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的课程,建设高品质“耕读”课程体系。我们探索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略,践行“教学生9年,想学生40年”的教育情怀、教育行动与教育责任。

学校“耕读”课程体系分为“耕读”基础课程、“耕读”基地课程和“耕读”探究课程三大类,每类课程又包含三个板块。

“耕读”基础课程是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学习的课程,是学校对每名学生的基本要求,包含种植园课程、家校社共育课程和“耕读”认知课程三个板块。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努力尝试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运用。如种植园课程按不同季节、不同年级,结合国家课程相关内容,确定种植的蔬菜品种,然后根据不同月份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渗透与融合。家校社共育课程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劳动、共同研究,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每学期,学校会为每个家庭发放种子,开展家庭共育种植活动,作为种植课程的有益补充。此外,学校还组织“乡村劳动体验日”活动,在春季小麦收割期、秋季水稻收割期各设半天“劳动体验日”,让学生回归田野,与家人一起参与收割与播种。为让学生了解“耕读”文化的渊源,学校开设“耕读”认知课程,普及基本的“耕读”知识。“耕读”认知课程多在学校的农耕文化馆进行,一至三年级认识基本农具,四至六年级学习二十四节气课程,七至八年级学习农耕文化课程。学生回归乡村、深耕田野,再次感受到农业生产与几千年智慧的内在联系,深化了对“劳动价值”“创新创造”“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的理解。“耕读”认知课程的实施,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劳动工具、节气和农耕文化的简单认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在“耕读”认知中开启人生智慧。

“耕读”基地课程主要由三个社会实践基地课程构成。乡娃开心农场实践课程依托校园农场,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在四至八年级开展。学生以田间劳动为主,把实践学习的内容用于学校种植园和四季果园的管理当中。东浦村基地环境课程主要是九年级学生参加。金坛区东浦村位于长荡湖边,水产养殖业较为发达。基地技术员进行水产养殖技术讲解和操作示范后,学生自主实践操作。黄金村基地实践课程主要是六年级学生参加,在金坛区黄金村水稻种植基地开展,侧重于水稻种植。学生在基地辅导员指导下进行现代种植器械操作,在科技农业环境中积极探索和实践,涵育科学精神。“耕读”基地课程促进了知行合一和团队精神的形成,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

“耕读”探究课程包含多肉探究、螃蟹养殖、山芋种植等内容。多肉探究课程主要由三、四年级学生参与,课程融入植物细胞特点、气候变化、多样化扦插、日常管理等内容。螃蟹养殖课程主要由五、六年级学生参与,课程融入螃蟹习性、气候变化、水质水温、日常管理等内容。山芋种植课程主要由七、八年级学生参与,先是培育藤苗、扦插种植、引水灌溉,等成熟后学生收获果实,并在实验室切块观察,最后制作和品尝山芋美食,这一过程让学生全面了解山芋的生长过程、生物属性和味道。

从基础课程人人参与,到基地实践课程分段参与,再到探究课程选择性参与,从普及课程到深度探究,我们既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又兼顾部分学生拓展学习的需求。

重视环境育人,

打造“耕读”文化物型空间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将“耕读”文化融入物型空间,在校园内建造了体现办学理念与“耕读”特色的“悠然廊”“紫藤廊”“海棠苑”“银杏林”“楝树带”“桂花园”“红枫广场”“月季大道”“乡娃开心农场”“农耕文化馆”等。廊、馆、路、园、场“五维一体”,成为“耕读”教育的有效载体。此外,教学楼、行政楼、综合楼、食堂、宿舍、池塘分别被命名为夏长楼、秋实楼、躬行楼、四味楼、冬蓄楼、泮池;躬行楼上展示着教育主张:“以美的生命影响生命”;道路以二十四节气命名,并配有图片和节气简介。“耕读”文化物型空间贴近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营造怡情育心的“耕读”生态场域,成为学校“耕读”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华正茂,山高水长。学校将以“耕读”教育为抓手,不断丰富课程样态,着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全力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

(作者系常州市金坛区指前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