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会说话”的“书法博物馆”
■本报记者 孙陆培 汪舒蕾
鹅池涟漪映照着王羲之观鹅悟笔的智慧,兰亭序伞影在廊下摇曳生姿,30米长的《兰亭序》石刻长廊镌刻着笔墨的呼吸……走进盐城市日月路小学,仿佛踏入一场跨越千年的书法奇旅。这所创办于2008年的学校,以“让书法从课本‘活’过来”为使命,用每日20分钟的墨香浸润、12册创意校本教材、30余场学生书法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成长密码。
在日月路小学的校园,“日月如梭”长廊以流动的时光脉络串联千年书法史,“日积月累”名家雕塑群用青铜定格笔墨传奇。“每一寸空间都在讲述书法故事,共同构成一座会‘说话’的‘书法博物馆’。”校长赵志宏说。
三年级书法课上,学生临摹校本教材《写美汉字》中的“仁”字时,课本上还同步注释着《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套由校内教师编写的12册硬笔教材,搭配《书法故事》《书法之美》《书法创造》等读本,将王羲之观鹅悟笔的典故与笔法解析结合,让学生理解“书法源于生活”。学校还配套精品微课视频,构建“教材+课程+评价”的立体学习网络。
此外,日月路小学独创“六步书法教学法”,开设覆盖楷书、隶书、行书的阶梯课程:一至二年级硬笔筑基,三至六年级软笔进阶,每周5节20分钟课程,联动“墨香书法社”六级梯队培养体系,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成长路径。智能书写评价系统通过单字雷达诊断图、课堂参与度数据图、书写分析报告、阶段性自测报告,精准诊断书写问题,让数字技术为传统艺术注入科学力量。
30余场学生书法展,记录着稚嫩的笔画蜕变为艺术的过程。日月路小学推行“书法考级”机制,将长期练习转化为可量化成长印记,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收获的不只是书写技艺的提升,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每一滴墨、每一笔画,都诉说着坚持的力量,诠释着文化传承的意义。” 赵志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