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秋季学期以来,扬州市江都区教育系统组织广大教师走进千家万户,与家长共同探寻育人良方——
家校同心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本报记者 王小亮 通讯员 戴明
“教育的美好,源于家校同心同向同行。”今年秋学期以来, 扬州市江都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启动“家校同心,共育未来”家访月活动。该区广大教师带着对学生的深切关爱,走进千家万户,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以真诚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让教育关怀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浸润人心。
蹲下身来读懂“童心”
“熙熙,这是你搭的积木城堡吗?真有创意!”在区级机关幼儿园,小班教师马继美蹲在玩具角,耐心地与熙熙一同摆弄积木。在此前的家访中,她发现熙熙在园时常常独自玩耍、自言自语,在家则有乱扔玩具、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马继美与家长共同制订方案。“老师们通过集体游戏中的趣味提问吸引熙熙的注意力,家长制作观察记录表,及时捕捉孩子的进步瞬间。”马继美告诉记者,几周后,熙熙不仅学会主动整理玩具,还开始参与班级合唱活动。
该园还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精准施策,小班教师聚焦入园适应期,与家长商定“逐步延长在园时间”计划;大班教师围绕幼小衔接这一话题,和家长分享生活习惯养成技巧,家访成为助推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动力。
实验小学西区校幼儿园教师赵素芳面对分离焦虑严重的旭旭,两度登门家访——第一次家访时,她了解到家长的教育困惑,及时提供指导;第二次家访时,她借助玩具与旭旭建立信任,最终帮助孩子成功地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不少家长更注重幼儿的智育,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发展,我们在家访中,时常提醒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心理,多维度关注孩子的成长。”赵素芳说。
合力破解学业难题
“孩子的作业工整多了,这多亏了张老师的好办法!” 武坚中心小学学生小丁的母亲感慨道。该校教师张晨露在家访中发现小丁书写潦草,当即与家长围坐商定“每日书写计划”:家长提醒鼓励、老师在校肯定。这份温暖的约定让孩子的书写态度显著改善。
昭关小学通过组建“校长领航”团队让家校协同更显专业。校长韩卫强带领年级校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家访小组,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学生面对面沟通。在对学生小乐的家访中,年级校长王万琴细致观察了孩子的作业本,发现他在图形题上展现出独特思维。班主任高浩楠了解到孩子喜欢拼装模型,立即联系数学教师陆军设计趣味几何教具。英语教师李享则尝试着运用人工智能将数学概念编成英文歌谣,激发小乐的学习兴趣。家长感慨道:“没想到一次家访,各科老师就为孩子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这种团队协作、因材施教的方式,让教育关怀更加精准温暖。
面对学业压力较大的高中学生,丁沟中学创新推行“多学科教师现场办公”模式。在家访时,各科教师们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及时提供指导;针对学业焦虑较大的学生,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共同制订关怀方案,为其建立心理缓冲区间。
在江都中学,教师们化身“成长合伙人”,带着精心准备的“个性化关注清单”和“资源包”走进学生家庭,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家访方案。“这种精准化的指导,使家访实现了从‘反映问题’到‘供给方案’的质变。”江都中学副校长季娴说。
让家访关爱持续流淌
家访成效的提升离不开长效机制保驾护航。近年来,龙川小学构建起“访前准备—访中对话—访后跟进”的完整闭环,通过建立重点学生回访机制和个性化关怀档案,让家访的温暖在日常教育中持续流淌。青年教师高叶凡深有感触地说:“在家访过程中,我学会及时发现学生需求,主动引入校外资源,从而让每个孩子都在爱的滋养中成长。”
大桥中心小学的教师们用贴心的关爱谱写“表扬—建议—鼓励”家访三部曲。五(1)班班主任王亚莉与英语教师王兰花走进学生小陈家中时,与家长分享了孩子在课堂小组合作中的活跃表现,肯定了他在科技社团的创意成果。听到家长提到孩子学习不够专注、频繁使用电子产品等问题,她们与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制订了“分段学习计划”“家庭电子产品公约”。这种温馨的交流模式,让家访成为增进家校理解、缓和亲子关系的桥梁。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江都区学校家访已覆盖90% 以上学生家庭,收集教育建议1000余条。“家访不是一次限时活动,而是教育者的永恒使命。我们会把在家访中收获的感动与经验转化为长效举措,让家校同心的力量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江都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彭如武说。

